台北市文化國小驚傳小二女童遭行凶案,檢討聲四起,友善校園的「無圍牆化」成了首要議題,反對者認為高牆變矮牆,矮牆變綠籬,讓歹徒有可趁之機,增添校園危機;贊成者則反駁再高的圍牆,都無法阻擋蓄意破壞的歹徒,難不成要把校園武裝成監獄?
我曾在基層小學服務超過三十年,平心而論,能保護學生安全的,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友善校園」!
學校主要的職責是教學和教育,開放校園是附帶性質;學生的安全重於其他所有的考量,學校必須窮盡各種可能,讓學生在校健康成長,快樂學習。
如果尊重學校的首要任務是教學,那麼包括開放校園等其他附帶做法,學校應考量自身條件量力而為,教育局不能只憑一紙行政命令,就要求所有學校統統要開放校園,造成部分學校從放學後到隔天上學前,都屬開放時間,宛如不設防的場域,任人進出。
我認為要確保校園安全,必須做到兩大要項:讓壞人難以輕易進入校園,或進入校園內無法遁形,在做壞事前就會暴露行跡。
要讓壞人無法輕易進入校園,圍牆或其他阻隔措施就有存在的必要,特別是在都會區域,倘若要拆除圍牆或降低高度,那就必須先做好其他防護措施,才不會兩頭空。
我無法認同圍牆建再高,都無法阻擋有心人的說辭,因為校長肩負維護師生安全的重責大任,毫無設防的校園,那種心理壓力太過沉重了,非外人所能理解體會。
要讓歹徒一旦侵入校園無所遁形,那是屬學校文化軟體的部分,換言之,學校所有的親師生要有警覺性,要有危機意識,更要有區域協防、協力支援的觀念和做法。
學校應規定上課期間訪客不可到教學區,並宣導每個學生看見陌生人要報告,每個大人看見陌生人要主動積極詢問盤查,只要學校人人熱心一點,就算陌生人趁機混進校園,都難以下手,校園才安全。
教育主管機關推行友善校園沒有錯,但友善的首要對象是學生,是學校老師,而不是訪客,特別不是有心侵入校園做壞事的歹徒。
如果因推動友善校園而傷害到學生的安全,這是危險校園,而非友善校園,只有可以百分百保護師生安全的校園,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友善校園,也才是所有親師生想要追求的理想目標。
蔡志鏗(台北市/退休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