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圖/楊曼芬
小檔案
˙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專攻文化批評、性別研究、文創產業。
˙全球第一屆「張愛玲五年研究計畫 」台灣唯一論文得獎者。
˙ 曾獲文建會忠義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教育部台灣閩客語文學獎短篇小說等。
˙出版《矛盾的愉悅—1943-1952 張愛玲上海關鍵十年揭祕》等。圖/
文/記者李碧華 圖/楊曼芬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贏得全球「張愛玲五年研究計畫」台灣唯一論文得獎者,楊曼芬低吟張愛玲文字的華美,循著文化的嶄新視角,填補「張學」系譜的空白而發掘出新價值。閉關三年,一再思索,得獎之後總要寫點什麼吧。「從來都不是張迷,所以可以冷眼旁觀;重新閱讀,更可以旁敲側擊。」
也因此,從二○一一年開始,楊曼芬穿越時空與張愛玲日夜相伴,竊竊私語又談天說地,沈迷,想念也憐惜。「博士論文既痛苦又快樂,著作百本、文獻千篇,從略讀、粗讀到細讀,每次都可以讀出不同的滋味。」
楊曼芬亟欲演繹的是張愛玲作品與人生種種對立與矛盾,究竟帶來何種愉悅?而這愉悅背後又隱藏了何種威脅?重返上海歷史現場仔細爬梳真實的、不為人知的、為人知卻無人膽敢置喙的張愛玲。「在烽火亂世的大時代背景張力下,交互辯證、綿密探索。」
夏末初秋的二○一一年,她遠赴上海進行考據與蒐集,重返長江公寓三○一室拍到珍貴影像,「是都市傳奇,也是時尚符號。直到七十年後的今天,張愛玲現象依舊歷久彌新。」楊曼芬說,張愛玲是當代東方最善於書寫細微「閨秀文學」的偉大作家,歷經戰亂的生死大難,打著「成名要趁早」的旗幟以職業作家為志向,拿著稿子到各雜誌社自我推薦。《沈香屑——第一爐香》上場後,眾家驚艷,一夕成名,在漢學大師夏志清專文推薦正本清源下,人人說好,也沒人敢再說不好,文章就這麼理直氣壯起來,上海滿城爭說張愛玲。不知、不讀、不評就是落伍、不摩登的。「微妙又深邃的心理縐褶,就是值得深入研究張愛玲矛盾的愉悅隱蔽處。」是甜,也是另一種苦,讓張愛玲生命一點一滴地吸吮著:家、愛情、婚姻的養分,直到乾涸。
如今,拿到博士學位是求學之路的末路,楊曼芬自覺,前方已經無路可走,大隱於市、埋首讀書、沈潛數年後,還可以超越昔日高峰嗎?「創作的能量,隱約知道前方應該還有無限風光,但在何方?」黑暗中仰望天際高處之光,楊曼芬期待遇見生命中景仰的某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