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金、馬海邊「藍眼淚」旅遊正夯,交通部觀光局昨推出坑道搖櫓觀賞「追淚」遊程,訂位幾乎秒殺;馬祖喜迎商機,但金門認為藍眼淚破壞生態,不推薦,反而憂心。
連江縣政府藍眼淚專案承辦人石人文說,勞動節三天假期上千人前往「追淚」,三天二夜食宿、海陸導覽等,每人基本消費可達一萬元,商機蓬勃,可望使今年旅客超過去年的十三萬人次、前年的八萬人次。縣府發現「追淚人」暴增,去年辦攝影賽,還吸引香港等地遊客上門。遊客形容,藍眼淚像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阿凡達》般夢幻。
連江縣建設局長劉德全說,藍眼淚出現在四至九月,七月後量少;南竿的大漢據點、北海坑道、珠螺灣等,每晚都有三、四輛遊覽車。
馬管處說,坑道內無光害,較易「追淚」成功;傳統漁船搖櫓活動每晚七至九時,接待四十八人,預約超過九成。連江縣長劉增應說,藍眼淚景色絕美,多次獲全球性雜誌推薦,是觀光利器。
金門縣觀光處長王中聖表示,金門藍眼淚數量不多,主要集中南海岸;因是負面生態指標,不規畫旅遊行程,反而關注藍眼淚是否破壞生態、造成海水水質異常,不想為了觀光模糊焦點。
有害無害?學者分歧
基隆海科館展教組張睿昇博士說,藍眼淚是人類活動造成「渦鞭毛藻」營養源夠多而繁殖;繁殖太多會造成赤潮,使水體缺氧「優養化」,後果是魚蝦大量窒息而亡,因此藍眼淚是個「美麗的錯誤」。
劉德全說,相傳馬祖老漁民見到藻多,就知附近捕不到魚而落淚,藍眼淚因此得名。連江縣以藍眼淚發展觀光,密切觀察生態,已委請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周宏農研究「無害延長美景」。
周宏農說,金、馬的藍眼淚來自大陸沿岸海水「太肥」使藻類繁殖發光,是汙染產生的自然生態,但無毒無害,非工業汙染造成。
周宏農說,藍眼淚常出現在海岸、河口、大陸棚淺水域,在大陸渤海灣、黃河口等,及日本、澳洲、比利時均曾現蹤。這些地區都市廢水、農牧肥料等,因四月降雨增加及五月梅雨,被大量沖刷入海帶來養分;夜光藻被「湧昇流」帶往海面照射陽光,迅速繁殖。
周宏農認為,藍眼淚破壞生態是誤解,金、馬因海水流速不算慢,藻類頂多聚集一小時,不易形成赤潮。周說,大量營養源可能吸引有毒藻類繁殖,但他在實驗室培育出可存活半年以上的無毒夜光藻品種,漂流外海不會產生危害,堪稱「人造藍眼淚」,且藻類有助消除溫室效應,讓生態更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