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希諴
「每次去病房看我先生,他只默默望著我哭,沒說一句話。」
「因為妳是他最親近的人,他相信只有妳知道他的苦。」安寧居家訪視時,我跟劉太太說。
「看到最愛的先生,好像失了魂,於心何忍─」
「唉,這次住到安寧病房後,才讓我真正開始做『準備』。」
「雖然很不願意,又很無奈必須及早做─,妳真的很堅強。」
「妳先生出院返家後,這幾天,過得如何?」
「太棒了,簡直變成另一個人,管東管西、管家人,還會跟孫子們去散步。」
「昨天母親節,我約爸爸拍全家福,他竟然答應了。」女兒說。
「還好有安寧居家照護,讓我先生才敢回家,也才能完成這麼多心願。而且,生活品質好太多了。」劉太太點著頭說。
隔天護理師問我:「為什麼劉先生一回到鄉下老家,就變成另一種享受人生的態度呢?」
「環境不一樣。」
「可是在醫院時,全家人也都來陪他,一樣沒有用呀?」
「這些年來,劉先生在醫院時,要不是被開刀、被電療,就是被化療,然後併發感染症,打抗生素─,一再重複受苦─」
「所以難免心中有怨尤?」
「回到熟悉的家以後,自然會想起老天爺,其實對他也很好。」
「看到自己如何成家立業?與家人們一起從無到有,互相關心、相扶相成,才有今天的家,心中自然會充滿感恩。」
「對誰感恩?」
「對命運、對上天啊。有宗教信仰的人,會感謝所信仰的至高無上者。因為他知道,尤其生病以後更清楚,一個人的生命或力量,是多麼的脆弱與不堪一擊。」
「原來回到家裡住,是一種『生命回顧』?讓劉先生知道,要感恩命運所賜給他的恩惠,遠比病痛的苦難還多?」
「回顧自己受眷顧的一生後,由衷感謝命運,才能從不甘心的牛角尖裡面,把自己解放出來。」
「才能『認』?」
「是的,『家』對每個人都有恩、都有情;而只有恩情,最能化解怨尤,這是千古不變的公式。」
(作者為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