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粉絲多

文/蘇林 圖/張庭瑜 |2015.05.17
1326觀看次
字級
親鳥眼神關心小豬。 圖/張庭瑜

文/蘇林 圖/張庭瑜

明明就是一隻貓頭鷹,卻取名「小豬」,使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黃魚鴞寶寶,從一出生就有很多粉絲,經常可見小朋友把猛禽當寵物,拚命站在展示場前呼喊「小豬!小豬!」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黃魚鴞寶寶「小豬」最近離巢,近三個月大的「小豬」已經會四處趴趴走,不論是爸爸瞭望的高台、洗澡的水池、保育員擺放食物的餵食台及媽媽活動筋骨的樹幹等,都留下牠的足跡。但到目前為止,「小豬」還不會自己叼食物吃,所以仍舊要靠爸爸、媽媽的愛心餵食,仍是一隻不折不扣的幼鴞。

「小豬」剛孵化時都在巢台內活動,媽媽保護得更是滴水不漏,民眾想要看到牠的廬山真面目極為困難。隨著個體成長,「小豬」開始偷偷探頭觀察外面的世界,看到有人在展場附近出現,也懂得趕緊把頭藏回巢台內。一個多月大以後,「小豬」開始跟媽媽一樣站在巢台邊,二個月時活動範圍更加擴大,從監視器可以發現「小豬」已經把欄舍內所有的棲架都玩過一遍了,而親鳥則淡定地待在各自習慣的位置休息。

屬於夜行性猛禽的「小豬」,凌晨和清晨是活動高峰期,天亮後則較常停留在同樣的位置休息。由於貓頭鷹的動作可以很細微、緩慢,如果不仔細觀察,會以為牠們是不會動的雕像,加上「小豬」體型跟爸爸、媽媽幾乎一樣大,就算羽毛顏色有差異,還是讓許多遊客容易認錯,常對著媽媽「嘿美」或爸爸「愛洛」,興奮得猛喊「小豬」。

黃魚鴞一家總是化整為零,分散風險,除了餵食時間,很難看到一家三口聚在一起,白天「小豬」有時跟媽媽站在巢台邊,有時選擇跟爸爸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如果自己單獨休息,爸爸和媽媽的視線也會不時的關心著「小豬」。

「小豬」經常去餵食台探索,未來勢必會逐漸自行取食,現階段比較常看到媽媽「嘿美」負責取食及餵食「小豬」,保育員還曾經觀察到「嘿美」抓了一隻類似蛇的東西餵「小豬」吃,連「愛洛」都跑來幫忙,跟「嘿美」一起將蛇撕成兩半,再餵給「小豬」吃。

屏東科技大學孫元勳教授的研究顯示,野外的黃魚鴞在孵化後約六十日會離開生活了兩個月的「窩」,這時體重約親鳥的七成,飛行技巧則尚待學習。動物園內出生的「小豬」,在親鳥的認真照顧下,成長符合野外的進度,甚至還稍微超前了一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