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黛嫚
在網路上搜索,鍵入「文學選集」的文字,出現了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年度散文選、年度小說選、年度詩選、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中副五十年精選……等等,篇目眾多,似乎出版界對於文學選集的編印頗具信心。
果如其然,一般讀者沒有太多時間去接觸原著,於是代為篩選文學作品的選集便應運而生,提供不少閱讀上的便利,加上一般作家寫稿集稿曠日費時,選集把眾多作家的精采作品蒐羅一起,編印成書輕而易舉又成績可期,編得好,不但留下當代文學的見證,或許可像《昭明文選》、《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一樣流傳千古,也許這正是不管出版社景況如何,選集仍然據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九歌出版社編選《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時,某位中副作者、中國文學教授、散文作家特別跟我打聽,不知該選集是否將他選入,當時我還特別多此一問,有沒有選入重要嗎?他回答我,當然重要,未來個人作品集不一定能留下,能流傳下來的只有這種頗具規模的文學選集。我想起看過某篇論文討論作家「留名」的問題,所謂「留名」,除了「留名青史」的意義,還有另一層意思便是不留其名、只留其文,果然選不選,有關係。
《中副選集》應該是這類大規模文學選集的先驅吧,早在一九六三年《中副選集》第一輯問市,以迄一九八六年,共編輯出版了二十六輯,而且在這二十多年間,愈是早期的輯數,愈是再版多次、銷量刷新,這二十六輯《中副選集》暢銷的原因固然有當時出版環境的因素,但這套選輯的百科全書式的設計也是成功的關鍵,一開始就不為每一冊取書名,一輯一輯連續出版,讀者少了哪一輯,都會努力去找齊,等於大部頭的巨構分期出書。選集把好作品中的代表作蒐集起來,不耐煩每天追著副刊閱讀的讀者,有一本《中副選集》便可盡覽全景。如今來看第一輯第一篇是梁實秋的〈門鈴〉,最後壓卷之作是朱西甯的〈狼〉,光這首尾兩篇篇目,即使過了這麼多年,仍然讓人有去找一本來看看的欲望。
《中副選集》的價值與威力一直是報社出版部門津津樂道的事,一九九○年時,當時的出版中心在社務會議上提出編印《中副五十年精選》的出版計畫,計畫初心十分明顯,仍然希望將刊登在《中副》上的優秀的文學作品再一次利用,只是五十年來在中副上登過的作品浩瀚成海,短時間內要一一閱過而從中擇出精要,茲事體大,也非我一人或整個副刊之力能夠做到的,於是有人提出從《中副選集》二十六輯中精選,一九八六年之後的副刊我已十分熟悉,編選起來便容易許多。
書出版時的宣傳辭強調《中副五十年精選》為在台灣成長的知識分子與文化人,開啟現代文學欣賞的第一扇大門。這套書包含散文七冊,小說五冊共十二大冊,書出版時還找了十大名家強力推薦,包括孫如陵、余光中、吳淡如、石永貴、張秀亞、段彩華、古蒙仁、陳幸蕙、向陽、保真。
如今這套書只能在舊書攤及網路上的拍賣網站看到書封和目錄,《中副》五十年的風華也在歲月的流逝中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