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劉品佳、林佳賢
美國加州歷來首度實施全州強制限水,凸顯全球面臨的缺水危機,也讓各界關注永續用水和永續能源之間的連結。
《水:財富、權力和文明的歷史爭戰》一書的作者史蒂芬.所羅門(Steven Solomon)表示,世界需要全新的典範,到深山裡尋找新水源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人們必須更有效率地運用現有水資源。
好消息是,要提高用水效率,提供了投資人更多投資機會。例如,IBM正在開發智慧水表、以及其他業者開發的漏水偵測裝置。所羅門說,墨西哥市損失的用水中,有40%到50%是因為漏水,美國城市則有20%到30%,光是「抓漏」就能省下很多水。
處理缺水危機的新「工具」早已出現,有些技術堪稱「調節式系統管理」。舉例來說,廢水處理能同時回收用水和節能,水的沉澱物能當作處理廢水的燃料,人們也能把再回收利用自己的廢水(「灰水」,Gray Water),用於澆花等用水不須達到飲用水等級的使用。
在加州宣布限水之後,Ygrene能源基金會指出,原先用於補助裝設太陽能設備的評估清潔能源資產(PACE)計畫,也能用在補助升級用水設備。該基金會表示,PACE能補助裝設雨水回收器、省水式灑水系統、滴灌系統、人工草皮、省水式水管等裝置,也能補貼屋主更換省水設備的費用,以減緩強制節水措施帶來的衝擊。
處理水危機 民間站第一線
外界早已預測到,加州和美國西部會進入長期的乾旱循環。但缺水危機的嚴重程度,卻遠超過地區旱象的水準,而站在第一線處理缺水危機的,正是民間企業。
環境工程和環境問題諮詢服務商德照科技公司(Tetra)先前宣布,標得美國國際發展署 (AID)為期五年、價值10億美元的合約,協助收集資料,並研發創新方式,以因應開發中國家因氣候變遷、人口成長和能源需求所帶來的水資源壓力。
全球兩大油田服務商史倫柏格(Schlumberger) 和哈利波頓(Halliburton)已在研發好幾種能在開採石油的過程中,回收使用水資源的方式,解決用水力壓裂法開採石油和天然氣須耗費大量用水的問題。而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也想提供解方。世界銀行(WB)正投注更多心力解決缺水問題。
紐約州議員也正試圖獲得2.5億美元的補助計畫,資助當地的自來水基礎建設計畫。世銀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4月春季會議,也特別為永續用水議題安排座談會,邀請加州、巴西、納米比亞和摩洛哥等地專家,和世銀的計畫主持人討論節水議題。
所羅門說,永續用水需要大型計畫的配合,例如保育濕地和森林、調節水庫和輸水系統等,甚至能重新協商水權合約。他說:「如果我們希望擁有充足的用水,必須以全觀角度,觀察整個水生態系統。」
求助海水淡化技術
加州每回遭逢大旱,當地居民都忍不住看向西方,對著一望無際的海水吞口水。但這回,一個加州主要城市首度認真地想運用海水淡化技術,把海水轉變成日常用水來源。
加州聖地牙哥郡正在興建一座造價10億美元的海水淡化廠,最快11月正式啟用。這將是加州城市能否用海水解決缺水問題的重大實驗。
在美國的「太陽帶」地區,昔日因成本過高、對環境傷害過大而被捨棄的海水淡化技術,如今重獲青睞。面臨長期乾旱和人口流入的德州,可能會興建多座海水淡化廠;佛羅里達州已經有一座海水淡化廠在運作中,隨著海平面上升、州內淡水水源鹽化,可能被迫興建更多座。
加州多個鄉鎮都已設立自己的小型海洋淡化廠。當局也計畫在杭亭頓海灘興建大型海水淡化廠,為人口眾多的橘郡供應用水。聖塔芭芭拉一座封存的海水淡化廠,近期也可望重新啟用。加州沿岸地區還有十幾個社區正在研究脫鹽技術的可行性。
聖地牙哥的海水淡化廠將是西半球最大的脫鹽設施,每日可生產約5000萬加侖飲用水,目前正在接受審查,以確保設施運作不會遭遇重大問題。為聖地牙哥郡小鎮供應用水的機構主席威思頓表示,興建海水淡化廠並非輕鬆的決定。但他說:「這正轉變成絕妙的決定。我們10年前評估為成本過高的計畫,如今在我們的負擔能力之內。」
然而,海水淡化廠卻顯示美國許多州和社區正面臨是否要把海水轉化為飲用水的艱難選擇。用水主要來自科羅拉多河和北加州的聖地牙哥,家庭平均每月水費已攀升到75美元,海水淡化廠將進一步讓水費提高到至少80美元,以確保相當該郡約7%至8%用水量的淡水來源。
海水淡化廠也將使用大量電力,大幅提高加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劇導致用水危機的溫室效應。反對海水淡化廠的加州環保團體也擔心,海水淡化將嚴重衝擊海洋生態。海水淡化廠開發商波賽頓水力公司,已承諾降低對環境的衝擊,例如提供資金給贊助減排溫室氣體計畫的加州基金。
但科學家和環保團體仍堅稱,若加州降雨狀況改善,州內海水淡化廠可能會變成既燒錢又沒實質用途的累贅。聖塔芭芭拉25年前曾興建海水淡化廠,但在旱情舒緩後又馬上關閉。
澳洲是更突出的例子:澳洲過去在經歷長時間的乾旱後,興建6座大型海水淡化廠,但之後有4座閒置,而用水民眾仍背負數十億美元的建設開支債務。
本版與經濟日報〈酷全球〉周刊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