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光身影19 弱勢兒的再造之母卡洛琳與萊絲莉

楊慧莉 |2015.05.09
1285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對於在母親呵護照顧下平安長大的人而言,這是一個多麼值得慶祝的日子。然而,並非所有的人一出生都如此幸運和幸福,這世上始終有不計其數的孤兒和貧童,因得不到母愛和適當的照顧而處境堪憐。所幸,仍有許多善心人士雪中送炭,及時伸出援手。其中,來自美國的卡洛琳與萊絲莉,多年前分別在印度和羅馬尼亞看見弱勢兒的需求,於是透過方法和影響力漸漸改善他們的窘境,堪稱這些孩子的再造之母。

養育孤兒
卡洛琳 印度之旅中找到人生職志

卡洛琳.布德羅克斯(Caroline Boudreaux),出生、成長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個健全而有愛的中產家庭。從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心理系畢業後,她就業於德州奧斯汀的一家電視台。

二十八歲時,卡洛琳已爬升至業務經理,荷包滿滿,坐擁美麗的房子、新車和活躍的社交圈。儘管表面看似成功,但卡洛琳卻感到內心空洞,總覺得有個更大的人生目的尚未實現。

此時,卡洛琳正好有個休假年,她決定與朋友克里絲.孟亨(Chris Monheim)展開世界之旅,來場人生冒險。她們打開地圖規畫行程,克里絲堅持要到訪印度,因為她已資助一個叫「馬努斯」的男孩多年,想去看看他。

遇到百位甜美孤兒

二千年元月,她們展開行程,五月前就去往馬努斯所居住的鄉間。到達時,克里絲激動地見到馬努斯和他的家人,並得知這家人由於受到外界幫助,在當地算是很幸運的。

幾天後,她們受邀到一個當地家庭用餐,沒想到迎接她們的是一百多位甜美卻飢腸轆轆的孤兒。這家主人從二十年前收養第一個孤兒後,至今已收容上百位,把自己的家變成了名符其實的孤兒院。

卡洛琳生平第一次見到孤兒,而他們也是她見過「最甜美卻也最憂傷的孩子,人數雖多,但每個都獨一無二,而且都渴望別人的關愛」。一個叫「敘巴妮」的小女孩過來,把頭靠放在她的膝蓋上。

卡洛琳將敘巴妮抱起,並且唱起搖籃曲哄她入睡。孩子睡著後,卡洛琳上樓想把她放到床上,卻只見一整片硬邦邦的木板床,沒有床墊,讓人聯想起集中營。當她輕輕把孩子放到木板床上,卻仍聽見小孩骨骼碰撞到床板的聲音,讓她備感心酸。

母親節孕育基金會

那天剛好是母親節,感覺是個好兆頭,卡洛琳決定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於是萌生出「奇蹟基金會」的理念,並禱告其他的人也能助她一臂之力。

回國後,對募款和管理毫無經驗的卡洛琳,仍毅然決然地離開電視台工作,投入畢生積蓄成立了「奇蹟基金會」。在這件事上,她似乎看到那個更大的人生目的了。

一開始,「奇蹟基金會」以一個典型的國際收養機構開啟運作,幫助想要收養孩子的美國夫婦找到合適的印度孤兒。不過,她發現印度的國際收養流程貪腐情形嚴重,而且一年才收養二十名孤兒,但當時印度已有兩千五百萬孤兒,根本緩不濟急。於是,她改變策略,與印度某個機構合作建構孤兒院,訓練照護媽媽,並建立了一套高標的養育孤兒機制。

革新孤兒院的樣貌

一切看似步上正軌,但卡洛琳不知道要如何擴大影響範圍。二○○九年,她雇用了科技界的創業老手伊麗莎白.戴維斯(Elizabeth Davis)擔任機構的主要執行長。伊麗莎白隨即以她對企業的見解,質疑卡洛琳何以要在已有上千家孤兒院所的印度另闢新的孤兒院。

於是,卡洛琳再度改變做法,與伊麗莎白建立了一套制度,找到願意與「奇蹟基金會」共事的孤兒院。另外,她們也受一九八九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啟發,創造了基金會本身所護持的兒童權利,包括保健、營養、乾淨水、穩定的成長環境和好教育等基本權利。

新策略讓她們轉換扮演角色,從給與財務和訓練支援上全面提升印度現存孤兒院的運作品質。過去,印度孤兒院的照護媽媽一人要負責八十名院童,但與「奇蹟基金會」合作的孤兒院卻大大降低了照護者與院童的分配比例,甚至十名院童就享有一名照護人員。而且,這由一人照護的十名院童有男有女、各年齡層皆有,他們就像一個大家庭般共同生活,有別於過去以同年齡分組,較像學校而不像家庭的做法。基金會還會定期評估合作對象的表現,確保這些孤兒院有達到他們所設立的運作標準。

目前,與「奇蹟基金會」合作的孤兒院有十一家,總共造福八百名院童。拜卡洛琳的努力之賜,這些孩子能在快樂、健全而有愛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可望擁有一技之長,甚至接受大學教育。

感染他人共襄盛舉

當然,光靠卡洛琳一人並不足以成事。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她感性地表示:「多年來,奇蹟似的,來自各界的善心人士,不分男女老幼,出錢出力共襄盛舉。」

事實上,除了上帝應允了她的禱告,卡洛琳個人的努力和影響力也厥功至偉。投入救助孤兒的行動中,她不僅展現絕佳的處事和溝通能力,還讓自己的熱情感染他人一起做好事,包括讓德州鄉親於十多年來總共捐助了五百多萬美元,讓他們一起關心遠在他方的孤兒。

多年來,卡洛琳已因投入救助孤兒的義行獲獎無數,包括二○○五年的希望獎、二○○八年的影響力獎。前年,她是世界經濟論壇兩百大全球青年領導之一,去年她在國際婦女節日當選傑出人道主義者。

眼下,卡洛琳希望能與更多的孤兒院合作,幫助更多孤苦無依的孩子;未來,她希望能讓全球孤兒(約一億五千三百萬)的堪憐處境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讓這些孩子的權益變成聯合國下個努力的目標。

「這些孩子不屬於任何人,」卡洛琳表示:「但如果讓他們屬於我們每個人,這不是很棒嗎?」

教育貧童
萊絲莉 羅國之行中挑起甜蜜重擔

萊絲莉.霍克(Leslie Hawke)曾是一位編輯以及出版社主管,有個大明星兒子伊森.霍克(Ethan Hawke)。兩千年時,四十八歲的她暫拋熟悉的紐約生活,加入和平隊(Peace Corps),被派往羅馬尼亞,服務於巴克烏市一個知名的非政府組織「社區支持基金會」(簡稱FSC)。她加入和平隊,「只想給自己一些時間思索人生的下一步,但不確定是否能在和平隊找到」。

遇見沿街乞討兒

當時的羅馬尼亞雖已脫離共產統治,但整個國家百廢待舉,顯得十分蕭條。初來乍到的萊絲莉馬上注意到沿街乞討的孩子,也很快地得知這是文盲家庭的生存策略。乞討兒童的父母由於不識字,除了打零工找不到正職,只好出此下策。看著孩子們沿路乞討,萊絲莉覺得很難受,也隨即明白她所尋求的下個人生目標終於出現。

就在此時,美國國際開發署有個美國和羅馬尼亞非政府組織的合作計畫,於是萊絲莉所服務的羅馬尼亞「FSC」組織便與紐約的「道爾基金會」(Doe Fund)成為夥伴,借用道爾基金會在紐約訓練流浪漢和更生人謀生能力的範本,也讓乞討兒的母親能擁有一技之長。他們的目標是使這些貧困的母親得到文書方面的工作,讓孩子們有機會上學,不必再沿街乞討。因此,在同時間,他們也為這些孩子在空出的學校宿舍開啟教育計畫。

自創非營利組織

二○○四年,萊絲莉的和平隊任務已告一段落,但她決定續留在羅馬尼亞完成心願。她與同事瑪莉雅.基柯基沃(Maria Gheorghiu)成立非營利組織「OviduRo」,專門幫助嚴重貧困的孩子就學。她們各司其職,萊絲莉負責募款和倡導,瑪莉雅則負責組織的運作。

「OviduRo」運作於鄉間社區,這裡住著吉普賽的赤貧族,他們在社會上與其他羅馬尼亞人互動極少,其中受教者常因擔心他人的眼光而不願坦承自己的身分。與這個族群密切接觸後,萊絲莉發現「他們的孩子都很聰明,只是沒有安全的管道讓孩子們受教,如此一來他們就永遠無法擺脫赤貧的惡性循環」。

至今十年過去,萊絲莉的組織任務仍沒變,依然致力於促成羅馬尼亞最貧困的孩子就學,只是在做法上有了諸多改變。他們發現,盡早讓孩子就學成效愈好,除了小傢伙的學習表現比他們的哥哥姐姐較好,還可刺激他們的父母正視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後來專注於讓赤貧家庭的幼兒上幼稚園。

除了與當地政府合作,挨家挨戶招募貧童入學,他們也訓練老師並提供創意教材,且發放食物兌換券給常到校學習的孩子家庭作為鼓勵。

克服萬難求圓滿

萊絲莉的組織在羅馬尼亞教育改革上扮演重要角色,已經造福二十個赤貧社區一千三百位學童,未來還會有更多孩子受益。

儘管成效了得,但要經營一個非營利組織談何容易。組織計畫每年就要花上六十萬美元,他們多半仰賴當地企業贊助,萊絲莉多年前於家鄉成立的公益基金會亦派上用場。前年六月,她甚至說服大明星兒子共襄盛舉,答應現身在所主演的《愛在午夜希臘時》的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首映典禮上,順道募款。結果,寶貝兒子與導演連袂出席,募集了九萬多美元,對組織的運作不無小補。萊絲莉心存感恩,也知要適可而止,笑說:「伊森幫了很多忙,但你總不能老叫他露臉吧!」

二○一二年,萊絲莉再婚,新任丈夫在美國工作,夫婦倆婚後聚少離多,因為兩人都不打算放掉手邊的工作。當初來到羅馬尼亞,萊絲莉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十多個年頭,而她預計至少還會待到二○二○年。

「如果現在就半途而廢,我會看不起自己的。二○二○年時,剛好整整二十年,那時也是退休的好年齡。」萊絲莉笑著說。而讓她持續留下來的最大動力就是「看到這群貧童因為自己的努力而終於能快樂上學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