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行動】耕耘可食地景 打造田園城市

陳玲芳 |2015.05.03
3285觀看次
字級
麗湖國小老師歡喜品嘗自種福山萵苣與紅萵苣。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台北地球日工作夥伴與「可食風景」的小小農夫們合影。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空心菜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鹿角萵苣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奶油萵苣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福山萵苣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台北市麗湖國小可食地景之一。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國立台灣博物館今年為了呼應「台北地球日」主題,在台灣好食協會協助下,於南門園區打造了「可食的風景有機耕作教學農場」,種植香草植物及多種蔬菜,並邀請台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學童認養。學童們利用課後時間照顧農場植物,藉此學習對土地、食物和生命的正確態度。並期望讓更多民眾認識友善耕種的理念,在自家、社區環境打造可觀、可食的有機農場。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做到健康、低碳、愛地球的「綠行動」。

當天還有「綠色藝術市集」,以推廣綠色生活概念為主,邀請通過綠保標章認證的農友、藝術工作者及NGO等單位夥伴,提供對環境友善、支持在地行動的創意生活方案。從「生態」、「生產」、「生活」三大面向,關懷地球環境,帶動大眾在生活中的具體實踐與參與。

非傳統綠化 創「可以吃的風景」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時即宣示,「田園城市」的教育意義大於經濟價值,台北市民可以樂觀看待,「開心農場」可望成為台北市的新興景色。他說:「我認為打造一個綠色健康的台北是我的使命,我要將台北打造成一個田園城市,所謂田園城市,不是傳統的綠化,而是打造『可以吃的風景』。」

目前台北市兩百八十五所學校已有一百九十三所響應,包括內湖區的新湖國小與麗湖國小。今年農曆年後的開學日,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更頭戴斗笠、身穿農夫花布衣,親自與國小學童一起在校園裡義賣蔬菜。他說,營養午餐一定少不了這些,因為這些菜本身就可以食用,「當然,量不會大到可以提供全部,但可減少使用非基改產品。」

而前台北市長黃大洲,不但認同「田園城市」政策,更投書報紙指出:「對於在屋頂上種花種菜將近二十年的我,倍感親切。柯市長若能堅持『田園城市』理念,推廣落實,將為都市建設開創嶄新一頁。」

田園城市是黃大洲任職台北市長時的構想,退休後在同好者鼓勵下,成立「屋頂平台農園推廣協會」。目前萬華國中、大安敬老院、萬芳醫院的屋頂,皆有初步成果。學校、醫院及公家機關,除有適當地面空間可利用外,屋頂平台空間更可以提供種植之用。

「依我的實際經驗,每天和花草植物對話,看其成長、開花結果過程,令人心曠神怡。希望柯市長大力推動,本人願擔任義工協助。」黃前市長如是說。

農技諮詢平台 種菜輕鬆上手

為響應「田園城市」農業政策,台北市產業發展局特別請北市轄下十家農會,配合設置「農業技術諮詢服務中心」,提供市民朋友免費的農業相關知識諮詢服務。並由市農會邀集農友、農會推廣人員及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專家,成立「台北市農業技術服務團」,提供市民申請預約現場農業栽培技術指導服務。

台北市農會供銷部主任楊順楷表示,產業發展局及北市農會為能提供更多的「市民農園」,滿足市民親自耕種的樂趣,除積極輔導士林區第八市民農園成立;亦同意降低市民投入都市農耕的門檻,並拓展市民農園及公有建物示範菜園,希望能夠帶動市民實際參與,先從自己家裡陽台、屋頂頂樓到都市閒置空地或公園綠帶,一起耕耘「可食地景」,打造田園城市。

今年四月十日,楊順楷應邀前往麗湖國小參觀採收成果展,全校師生圍著一盆盆綠意盎然的蔬菜,又叫又跳的興奮模樣,令他印象深刻。他強調,「自己種菜其實很簡單」,成本花費大約五百元以內,「自給自足」的成就感則是無價之寶。

想當城市農夫/農婦,只要買一個有機蔬菜栽培盒,一包培養土(固根土),植株每盆約六株種苗,每日保持溼潤,依據氣候及溼度,育至成苗約十至二十天;發芽後,在本葉二至三片時進行疏苗,或移植到不同栽培盆,行株距為六至十公分。

葉菜類由種子播種至收成只要一個半月左右,根莖瓜果豆類成苗,種植至收成約一百天。若欲縮短栽培時間,也可直接選購菜苗移植,如春季時令蔬菜A菜、萵苣、小白菜、大陸A菜,從成苗到採收天數,都不超過四十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