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行動】耕耘可食地景 打造田園城市 陳玲芳 |2015.05.03 語音朗讀 334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麗湖國小老師歡喜品嘗自種福山萵苣與紅萵苣。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台北地球日工作夥伴與「可食風景」的小小農夫們合影。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空心菜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鹿角萵苣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奶油萵苣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福山萵苣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台北市麗湖國小可食地景之一。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市農會、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國立台灣博物館今年為了呼應「台北地球日」主題,在台灣好食協會協助下,於南門園區打造了「可食的風景有機耕作教學農場」,種植香草植物及多種蔬菜,並邀請台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學童認養。學童們利用課後時間照顧農場植物,藉此學習對土地、食物和生命的正確態度。並期望讓更多民眾認識友善耕種的理念,在自家、社區環境打造可觀、可食的有機農場。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做到健康、低碳、愛地球的「綠行動」。 當天還有「綠色藝術市集」,以推廣綠色生活概念為主,邀請通過綠保標章認證的農友、藝術工作者及NGO等單位夥伴,提供對環境友善、支持在地行動的創意生活方案。從「生態」、「生產」、「生活」三大面向,關懷地球環境,帶動大眾在生活中的具體實踐與參與。 非傳統綠化 創「可以吃的風景」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時即宣示,「田園城市」的教育意義大於經濟價值,台北市民可以樂觀看待,「開心農場」可望成為台北市的新興景色。他說:「我認為打造一個綠色健康的台北是我的使命,我要將台北打造成一個田園城市,所謂田園城市,不是傳統的綠化,而是打造『可以吃的風景』。」 目前台北市兩百八十五所學校已有一百九十三所響應,包括內湖區的新湖國小與麗湖國小。今年農曆年後的開學日,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更頭戴斗笠、身穿農夫花布衣,親自與國小學童一起在校園裡義賣蔬菜。他說,營養午餐一定少不了這些,因為這些菜本身就可以食用,「當然,量不會大到可以提供全部,但可減少使用非基改產品。」 而前台北市長黃大洲,不但認同「田園城市」政策,更投書報紙指出:「對於在屋頂上種花種菜將近二十年的我,倍感親切。柯市長若能堅持『田園城市』理念,推廣落實,將為都市建設開創嶄新一頁。」 田園城市是黃大洲任職台北市長時的構想,退休後在同好者鼓勵下,成立「屋頂平台農園推廣協會」。目前萬華國中、大安敬老院、萬芳醫院的屋頂,皆有初步成果。學校、醫院及公家機關,除有適當地面空間可利用外,屋頂平台空間更可以提供種植之用。 「依我的實際經驗,每天和花草植物對話,看其成長、開花結果過程,令人心曠神怡。希望柯市長大力推動,本人願擔任義工協助。」黃前市長如是說。 農技諮詢平台 種菜輕鬆上手 為響應「田園城市」農業政策,台北市產業發展局特別請北市轄下十家農會,配合設置「農業技術諮詢服務中心」,提供市民朋友免費的農業相關知識諮詢服務。並由市農會邀集農友、農會推廣人員及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專家,成立「台北市農業技術服務團」,提供市民申請預約現場農業栽培技術指導服務。 台北市農會供銷部主任楊順楷表示,產業發展局及北市農會為能提供更多的「市民農園」,滿足市民親自耕種的樂趣,除積極輔導士林區第八市民農園成立;亦同意降低市民投入都市農耕的門檻,並拓展市民農園及公有建物示範菜園,希望能夠帶動市民實際參與,先從自己家裡陽台、屋頂頂樓到都市閒置空地或公園綠帶,一起耕耘「可食地景」,打造田園城市。 今年四月十日,楊順楷應邀前往麗湖國小參觀採收成果展,全校師生圍著一盆盆綠意盎然的蔬菜,又叫又跳的興奮模樣,令他印象深刻。他強調,「自己種菜其實很簡單」,成本花費大約五百元以內,「自給自足」的成就感則是無價之寶。 想當城市農夫/農婦,只要買一個有機蔬菜栽培盒,一包培養土(固根土),植株每盆約六株種苗,每日保持溼潤,依據氣候及溼度,育至成苗約十至二十天;發芽後,在本葉二至三片時進行疏苗,或移植到不同栽培盆,行株距為六至十公分。 葉菜類由種子播種至收成只要一個半月左右,根莖瓜果豆類成苗,種植至收成約一百天。若欲縮短栽培時間,也可直接選購菜苗移植,如春季時令蔬菜A菜、萵苣、小白菜、大陸A菜,從成苗到採收天數,都不超過四十天。 前一篇文章 【點一盞燈】燈著你回來 寶藏巖環境藝術燈節 下一篇文章 物物相剋 有請「天敵」防蟲害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3【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4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5【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6終結350年傳統 英刑事庭律師免戴假髮2025.10.2907扮熊人偶太可愛 防熊宣導片失焦2025.10.2908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9搭滑板從22樓躍下 時速飆破百公里2025.10.2910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森活日誌】欒樹紅了【綠手指筆記】小花犀角 見證防疫小確幸【植感時光】花色流轉 驚豔重瓣木芙蓉【墨香流韻】一筆清香 一念無塵 梅適情【白色墨水】喜色忘形的藝想世界【植然日常】朱牆石蓮花 作者其他文章伊甸推頤養食 讓長輩吃得美味握力減弱健康警訊 反映身體功能下降AI判讀、基因、血液檢測 3技術早期揪出失智症防腸病毒、流感 洗手降25%風險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食安醫師顏宗海 教你打造無毒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