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從冥至暗冥皆夜晚

文/陳俊明 |2015.05.01
1438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冥」之一字,中國遠古時代即已經常使用,例如《詩經.小雅.鴻鴈之什.斯干》:「殖殖其庭,有覺其楹,噲噲其正,噦噦其冥,君子攸寧。」指的是寬敞平正的大廳,有堅實的柱子撐著,晝與夜都顯得光明恢宏,國王居此十分安穩。

東漢鄭玄箋:「冥,夜也」;又《春秋.左傳.哀公傳十九年》:「夏,楚公子慶、公孫寬,追越師,至冥,不及,乃還。」指楚軍追擊越軍至夜晚,猶追不及就回朝。

蓋使用「冥」字最早已在西元前700年之前。至於「暗冥」的使用,《漢書.卷八十七.楊雄傳》載:「漢女水潛,怪物暗冥,不可殫形。」即其〈羽獵賦〉曰:「漢江神女潛在水裡,水色如暗夜諸物皆不明,無法見其真面目。」此約創作於西元前10年,已自「冥」發展到「暗冥」。

至於佛經翻譯時也極早用到「冥」字,東漢安世高翻譯《佛說阿含正行經》:「中有痴者,當問慧者,展轉相教。問慧者,如冥中有燈火,無得陰搆作惡。」指不明佛教教義者應當請教智者,則能如在黑夜中有了燈光,即不致被五陰牽著去作惡。

而複音詞「闇冥、暗冥」的使用也始自安世高,其譯《禪行法想經》:「世間無牢固想,世間為別離想,世間闇冥想,世間難忍想。」是佛陀講述世間危脆、愛別離,猶如暗夜、苦辛難忍,須常作此想才得解脫。

以「冥」到「闇冥、暗冥」的運用,在佛經的翻譯史、論著史上,可說歷經魏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朝皆為常事,如晉竺法護譯《大哀經》:「西北方離暗冥世界,光淨王如來佛土。」指西北方光淨王佛世界之光明悉破黑夜;至清楊文會撰《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云:「治皆明淨,障皆闇冥。」說只要依佛法修行一切就能明淨,否則業障隨身即離不開輪迴的黑夜。

現代普通話已不再使用「冥」與「暗冥」,然此詞彙為閩南語所保留。「冥」的發音注音為(ㄇㄝ2)或(ㄇㄧ2),國際音標為(mê)或(mî)。另如:通宵、徹夜謂「透冥」,國際音標為(thàu mê)或(thàu mî);過夜為(kè mê);昨夜是(cha mê)或(cha m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