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確定、供電不穩定和人才被挖,是台灣企業大老的三怕。其實對所有台灣的商家來說,這三怕也是大家共同的怕。
以食品小商家為例,這三怕真是怕到內心深處。先講政策不確定好了。我們衛生主管機關應該是所有機關中,政策最不確定的單位。
小商家按照現在的規定,標示食品,找印刷廠印了大批紙盒、包裝袋之後,衛生單位又通知政策或者規定有改變。
食品添加物要將內容展開、添加物名稱不能用學名,要用人家看得懂的通用名稱。好了,當商家按照這些規定,又印了包裝袋、紙盒之後不久,新的通知又來了。營養標示要新增糖的部分,而且熱量標示,還要有什麼百分比之類,讓人算了頭腦發脹的數據。
這還不夠怕。衛生單位搞政策的,還能搞出一堆讓商家更怕的規定。舉例:衛生單位要商家把食品製造的所有內容物、添加物的名稱、使用比重,全部要標示清楚,而且要按比重,依序排列。
商家這就質疑,如果按這樣標示,台灣所有食品還有什麼獨家祕方或配方?所有台灣食品師傅都不必研究創新了,只要找市場上銷路好的食品,按標示去做就成了。
人才更是商家的怕。台灣各地比較有名,而且獨特的食品,都有同樣的防人才現象。雇個師傅,一方面希望他能創新、工作能力強,另一方面又擔心他能力太強,把自家的獨門祕方學走了,自行去開業,或者被別家同行多加幾萬塊錢挖走了。
所以,一個共同的現象是,老闆把製作過程的最重要配方部分,都閉門自己做。我看過好幾家大食品商家的老闆,在工廠內特別隔出一個工作間,每天老闆進到工作間調製配方時,工作間的門都是鎖著的,只有在老闆調好配方開門,其他員工才能進出工作。
或許有人認為,這些食品商家防人如防賊,但是,以目前我們社會上年輕人的工作態度、工作專業度及對商家的忠誠度而言,商家的做法,似乎是萬般無奈中的無奈。
別說用加一倍、兩倍的薪水挖角,很多年輕人只要加給他一個月五千或一萬元,第二天就可以跳槽走人。
甚至商家偶爾接多訂單,請年輕師傅加個班,辛苦一點,他第二天就能走人。
人走了,不講話,還沒什麼,萬一這個人還開個記者會,戴個口罩指控老闆虐待員工,那商家的噩夢還多著呢。
陳其發(台北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