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黛嫚
所謂專業作家,就是專職寫作的人,因此「專業作家」是一種職業,但是在我的理解裡,作家很多,專業作家很少。
我出版第一本書之後,第一次參加文學活動,出席的都是作家,每個人介紹自己時,不是介紹自己寫什麼文類、出版了哪些作品,而是介紹自己在哪裡工作,我在某某國小任教,我寫作;詩人余光中老師是大學教授,散文家曉風老師也任教於大學,小說家鄭清文在銀行做事,幾乎所有作家都有一份職業。
第一本長篇小說《意難忘》便成為暢銷書,奠定文壇地位的張漱菡以寫作為畢生職志,婚前就徵得未婚夫同意,婚後不生育兒女,把愛與才華、青春與生命都獻給了她鍾愛的文學。再看一些人的簡歷,林清玄,曾任台灣《中國時報》記者、《工商時報》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現職專業作家;亦舒,曾在《明報》任職記者,及擔任電影雜誌採訪和編輯等,也曾任職富麗華酒店公關部,後進入政府新聞處擔任新聞官,現時為專業作家;黃凡,出生於台北市萬華區,畢業於中原理工學院(今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曾任職於貿易公司、食品工廠,後專職寫作;彰化縣籍作家九把刀也是專業作家……當然也有靠著微薄稿費清苦度日的專業作家,但如果寫作能支撐生活,辭去工作,專職寫作,讓志趣與職業結合,對每一位作家來,都是美好的想像吧。
只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國內外皆然。
以張貴興為例,他大學畢業後沒有馬上去教書,卻跑去宜蘭專業寫作,五年後寫出了《薛理陽大夫》,稿費加版稅所得至多五、六萬,還好當時他是單身,如果結婚了該如何養家活口?最後,他果真還是回到台北市謀教職;出版人陳雨航從小立志要做個專業作家,因此在報社工作五年之後,就決定離職,專業寫作後,他每天待在家裡,只寫了一篇短篇小說,半年之後,他就又回到時報出版社上班。
榮獲去年曼布克獎的澳洲作家理察.弗拉納根,費時十年完成得獎作品《通往北方深處的窄路》,曾因無力養家,還差點當上礦工。曼布克獎揭曉那周,他的得獎作在英國的銷量從幾百冊攀升至一萬餘冊,遠高於他過去十年作品的銷售總額,訪問時被問到要如何處理獎金,他無奈表示:「過活用。」
中國大陸有專業作家制度,由官方供養,但這種制度實施至今,到底有多少作家入列,受官方供養的作家實際上從事寫作的有多少人?這種制度的利弊得失經常有人討論,也常有作家反映:其實大部分的「專業作家」,是「有專業作家之實,沒有專業作家的收入」。
寫作當然需要專業,只是能否成為一個謀生手段,要探討的面向很多,但簡單說來,至少現階段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純文學寫作。不過近日我在補助創作或出版的評審會議上,卻發現有許多年輕作家專職寫作,年少時便立定志向,堅定朝目標前進固然是令人欣喜的現象,只是我也不禁疑惑,步出校園即投身寫作,完全沒有工作經驗與社會歷練,這樣的專業寫作真的能長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