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牆 上

文與圖/林銘亮 |2015.04.30
1771觀看次
字級
拾級而上,吳哥的石階比長城更富挑戰性,總是讓發抖的大腿發軟。圖/林銘亮
吳哥寺日出,虛實難辨,真假是人生。圖/林銘亮
吳哥寺 圖/林銘亮
乳海翻騰浮雕 圖/林銘亮
古樹擺根,箕踞塔普倫寺,此間人人雙手插腰,自比《古墓奇兵》的主角…… 圖/林銘亮

文與圖/林銘亮

冬日,飛機降落在乾燥炎熱的暹粒,恍惚聽見薄伽梵歌如風沙盤旋。機場之小,從海關邊走邊打兩個哈欠就可到出境大廳。然而,早聽說海關「不給錢,就搗蛋」的索賄劣跡,手上填好的各式表單,每一張都像定時炸彈滴答作響。

不論是誰,剛到暹粒總有些神經質。

即便在新竹時已經向車行確定了所有的行程,但是負責人一直未告知司機姓名,只有一支手機號碼。我安慰自己,沒事,從前在金門當兵也是這樣,包了整天的車,你走路觀光時它逕自受調度去,早晚司機居然不同,奇怪的是,不管換哪個司機,就是認得出你。

才出站,就看見自己的名字。我們一行四人坐上嘟嘟車,剛脫下的套頭毛大衣與緊張感把我的後背包塞得鼓鼓的,機場前是國家公路,中文、韓文、日文、英文、柬文混雜的各式商店招牌,其陌異感逐步放鬆了我們的心房,溫暖的空氣讓我想起住在屏東車城鄉的日子。旅遊書上明白寫的圍人的乞丐呢?朋友口中要求合影討取一美元的小孩呢?如何不見?

飛機降落還不到一小時呢!我卻已經知道這次旅行將不同於周達觀以來,所有前人在吳哥的旅行。

在巴肯寺(Phnom Bakheng)眺望日落,幾乎是遊吳哥的必備行程,但我們決定把第一個傍晚給小吳哥。小吳哥正名應為吳哥寺(Angkor Wat),意即吳哥城中的寺廟,也就是吳哥窟。然而,不明就理的人又以為吳哥窟是整個吳哥古蹟群的代稱,以訛傳訛,積非成是,各種譯名彼此混淆雜交,是故在當地一定要出示英文,因為華語導遊也不懂為什麼「塔高」(Ta Keo)等於「茶膠寺」。翻譯名稱的混亂,恰好說明了旅遊景點的強勢與弱勢:說到哪幾座微曦中的尖塔,誰答不出吳哥窟?但Banteay Srei、 Banteay Kdei 、Pre Rup在中、港、台都有不同稱呼,可見景點也依賴資本累積,同為古蹟亦不見公允。

閒話休敘。暮光中,吳哥寺坐東朝西,容顏楚楚,法相莊嚴,遠眺其形體,俐落清晰,竟給人緩慢浮升的錯覺。吳哥寺造型方正,護城河淨亮如錦緞,過了橋,邁步城內,在龐大的廟門昂首望去,每一方石塊彷彿從擁擠的塔面騰挪出上半身,奮力激動,向天伸展,點燃吳哥寺成為石塊的火柱,日夜焚燒。而人在圖畫中,每一根柱都刻滿浮雕,每一面牆都演出著美麗又殘忍的故事,每一盞容顏都是一則啟示錄。然而遊人不懂,依舊在矮廊低檐間捉迷藏,自拍。人,是經驗神國的閱讀器。

吳哥寺方正對稱,唯有永恆的日昇月落指引方向。隔天我們清晨四點起床搶看日出,上弦月踟躕西天,星辰眼倦欲滅,水池畔人滿為患,譬如螻蟻。在期待中,天空以微曦的舞台替換黑夜的絨幕,對岸的吳哥寺和棕櫚樹走向台前,身後雲彩變換,從灰藍開始投影,依次是粉橘、奼紫、霞紅,吳哥寺在世界面前上演一部糾纏迷惑,掙扎找路,最終一片天光的成長劇碼。即便如此,內心還是平靜的,在寺廟中人總容易淡化世間的喜樂。因此從現在起的三天之內,我在吳哥的大小景點,都不免冷眼睃看,看巴揚寺(Bayon)上推踩踉蹌和「微笑高棉」合照的人群,看古樹擺根,箕踞塔普倫寺(Ta Prohm),此間人人雙手插腰,自比《古墓奇兵》的主角蘿拉……然而,多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了悟,卻減去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妙趣,人生難以兼美的苦處,無時不有。隨處可見的乳海翻騰塑像浮雕,善惡相拔,以蛇為繩,在不停的衝突與攪動中,雪白的浮浪飄花化成世界萬物──當然,包括了人,注定終身擺盪不安。思想與肉身的種種不安,任其交戰必然耗盡精神血肉。但吳哥寺廟對此正反兩極痛苦辯證的解釋之道,只有簡單兩個字,拾級。

這次我們總共遊歷大小寺廟十二,吳哥王朝建築遺跡七,率抵金粉褪盡,頹圮難辨本來面目,但是唯一共同之處便是處處石階,考驗腿力,旅伴常常坐在塔下,目送我手忙腳亂的摩天而去。吳哥的石階比長城更富挑戰性,除了每一階的高度不相上下之外,奇特的造型加上嚴重的磨損,總是讓發抖的大腿發軟,到了塔上,並無圍欄,與相距數十公尺的友人從高空俯視可說並肩而立。拾級的佳處在於每一步都要求專注,專注腳下的每一步,是否踩穩?是否看清?是否量力?是否定靜?

如此一顆應著鍛鍊肉身與神知而生之心,在一階又一階拾級而上的步履中,逐漸成形,暖沉如鐘。須臾之間,萬念紛然而滅;夕陽送給吳哥金色,轉瞬間任憑黑暗舐去。

如是我聞。(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