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李艷秋 下鄉開講 陳瑋全 |2015.04.27 語音朗讀 324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李艷秋 圖/記者邱麗玥 李濤 圖/記者邱麗玥 李濤 李艷秋 圖/記者邱麗玥 文/記者陳瑋全 圖/記者邱麗玥 1 在螢光幕前是如何成就彼此,幕後的家庭生活、彼此的互動以及共同的價值觀又是如何。 李艷秋:我們同在媒體工作多年,也曾經是同事,對彼此工作都非常清楚,也知道彼此工作裡需要協助補充、改正的事項。螢幕前的表現,無論說話內容、資訊共享,兩人有互補的作用。在家裡,工作是不帶回家的,因為工作占了一天裡的十幾個小時,所以幾乎不太談工作的事情,這是我們基本上互動相處的模式。 李濤:其實客觀來說,我在工作時,無論是過去電視台工作或是現在從事公益活動,艷秋都給我非常多好建議,若無她的觀察與提醒,我可能會衝過頭、迷失方向、見樹不見林。雖然一開始的善意提醒,我會覺得不耐煩,但這是很早以前的事,現在愈覺得艷秋小姐的話語是有見解、有想法,讓我立刻頓悟(笑),而且做了以後都發現是對的,所以丈夫的頓悟來自於妻子的明示,先生還要有一些慧根才行。 李艷秋:受教,他算是受教的。我們各自有喜好,李濤很喜歡動物,家裡養著狗和鳥,也喜歡大自然,所以也買了一塊可以種菜的地,每個禮拜都會去照料農作物。 而我喜歡一些漂亮的事物,喜歡插花或是看一些很美的設計等,日常中彼此都會發展自己的喜好,而且互不干涉。 2 手上有筆如刀 媒體豈能不慎 台灣媒體的現狀,紙媒式微、數位化、綜藝化,商業競爭激烈,惡性循環下力求羶、色、腥以吸引眾人目光的現象令人憂心,從事媒體工作三、四十年的二位,能否談談心中感觸。 李濤:其實我們從事媒體,一直有一個強烈的信念,就是不管社會如何劇烈變化,一定要扎根於真實,所以我們對媒體工作的查證、各方面議題開發與開拓的視野,都是一直持續關注。我們的基本態度就如《大公報》張季鸞所說的:「苟有主張,悉出誠意;錯謬定多,欺罔幸免。」所以我們謹慎求真實,有錯立刻糾正與公開承認。但是當今媒體的現狀是,很多的社會現象急遽變化,網路時代的來臨,訊息傳遞快速,每個人都可以是訊息傳播者。但是,要自稱媒體人,就有不同的責任與使命,價值必須要清楚,信念要留存心中,如果沒有這些,就只是一般的訊息人。所以無論是在線上與否,我們自始至終一直堅持原則。 李艷秋:在我們的界定裡面,訊息人和媒體人不同,訊息人可在不同載體如臉書、推特、微信等社群傳遞各種消息,或是轉載訊息,但是媒體人必須求證,我製作節目的三原則,就是求證、求證、再求證。我也記得大學時期師長所說的「手上有筆如刀」,這句話深深影響著我,所以我們難免會有出錯之時,但一定更正,絕不存心作偽,更不會知錯卻一昧強硬地不承認錯誤。 李濤:每一個行業的專業、責任與信念都應該清楚,也許未來的世界變化是驚天動地,所有生活模式、制度與法令都有可能改變,但是對媒體人而言,這個信念應當很清楚。 可是現今這條紅線被逾越了,做錯了、扭曲了都無所謂,而且依然持續,甚至造謠者沒有任何責任,這麼美好的寶島,這是唯一必須要注意的問題。 只要把「求真」這個準則確實建立起來,社會都有綱紀,甚至宇宙也都是建立在穩定的綱紀上,不管怎麼變,綱紀都應該存在,不然所有事物都會衝撞在一起。 3 一昧追求收視率 媒體日益淺碟化 二位從戒嚴時代的三台到媒體開放後的百花齊放,走過台灣急遽變化的三十年,每天接收時代脈動的訊息,可否請你們談談在這段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李艷秋:在老三台時期,每天要對抗的就是那股箝制新聞的力量,覺得自己力量小、無能為力的就像李濤決定走人,寧願到外商企業工作。像我這種不知往哪裡跑的,就繼續奮鬥,只能留在體制內抗爭。所以我在獲得金鐘獎時,就說:「這根本是傀儡獎。」因為是在一個框架中給的獎,這真的很荒謬,但這樣的衝撞並不足以抗拒這個大環境。隨著時代演進,第四台開放之後,李濤就到有線電視去開創。我們很幸運的是經歷三台獨占的時期,培養了新聞技能,並在有線電視的時代,發揮創意以及作為新聞媒體的職責。 李濤:其實這都是因緣際會,解嚴以後大家仍像籠中鳥,不敢嘗試改變,所以我開始在廣播「尖峰時刻」進行現場直播,隨後也引進到「二一○○全民開講」,一步步嘗試,與權力主控者拔河。過去二十年,隨著報禁、黨禁解除到政黨輪替,可以看到台灣一直在進步、演變中。但是到了二○一三年左右,新興媒體因為收視率的迷失,開始走入淺碟化追求極端表面收視率,許多議題不去談,全面的八卦化,這種氛圍若再持續下去,未來台灣社會的發展似乎開始黯淡。此時,我們應該要跳出來,不要被集體偏見綁住,必須有價值、信念。台灣主流的善良、勤奮、有是非價值的觀念,長期在這些黯淡的現狀下被烏雲蒙蔽,只要覺醒了,自然有希望。 4 離開攝影棚 走入真實社會 什麼樣的原因讓你們放下主持棒,下定決心走出攝影棚,開始從事公益。 李艷秋:這念頭真正很強烈是在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結束後,看到整個政論市場的衰敗跟頹廢,已是無能為力,覺得以前可以有影響改變社會的,現在已經綜藝化、娛樂化,不再有討論公共議題的空間。所以,當時和李濤討論是否該尋找真正對台灣有益的事情,政論節目應當是沒有幫助,只會更加深墮落。二○一三年的過年,我們在五分鐘內就決定退出,希望未來做全新的試驗,把過去被棄之不顧的主流,那些善良、正面的基層聲音找出來,讓安靜的力量可以發出聲音。 李濤:過去我們從事新聞工作時,完全沒有生活可言,我們講究「不黨、不私、不盲、不賣」,從來不曾應酬,朋友覺得我們不近人情。我們把工作當成志業,每天早上出門,忙碌到晚上十一點,甚至連度假也要照表操課,積極要求效率,幾點鐘要看哪個風景,要依序達成使命,完全沒有生活品質可言。現在從事公益一年多,心態開始放鬆,不再有急迫感,休閒不再要求有效率,生活品質好多了,無拘無束而快活。 李艷秋:過去的三十多年,我們每天都在跟分分秒秒賽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毫無生活品質,與家人、朋友乃至彼此相處的時間都很少,人生一晃能有多少年,很多事情再錯過就回不來了,所以這個階段的調整對我們也是必要的。現在李濤從事公益做利他之事,同時我們也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從事一些利己的事,這段時間既利他又利己,蠻好的。 5 尋回草根價值 恢復台灣原貌 在TVBS二十周年,李濤先生製作《善耕台灣》節目,看到台灣社會豐沛的愛心,隨後也正式開始從事公益工作,請談談這段時間的心得。 李濤:我現在是當台灣價值信念推動的苦力,因為台灣人的真善美深藏在田野鄉間,所以一路在台灣各地尋找善的力量。這段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比以前活得精采。台灣真正的力量可以在全球化時代屹立不搖的就是善良,也是競爭力的源頭。 有一位被學生氣到幾乎腦幹出血的老師,離開病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教室告訴同學:「我都沒有放棄你們,你們也不要放棄自己。」許多熱血的老師,一步一腳印的奉獻,尤其是在偏鄉,更是有許多優秀的熱血青年投入。 可是整個社會,每一個行業都在被摧毀中,老師覺得不受尊重,信心與價值都被打散,軍人、警察更被踐踏在地。現在常常會因為單一事件,就過度渲染,無限上綱,最後全面否定,這是不應該的。所以我現在是到各個地方,重新找回草根價值,那個價值太棒了。 李艷秋:李濤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到各個地方去鼓舞每個行業的人,他到校園去鼓舞老師,把老師尊嚴找回來,對於老師尊嚴被踐踏、受創感這麼強烈,真的很難想像。他也到軍營、警察機關、消防單位與許多不同行業去鼓舞、傾聽他們的聲音,協助他們找回對職業的信念與尊嚴。現在做的事情很有意義,重新幫助他人找回感動,而且他一開始就無所求,所以喚起許多人的共鳴,也慢慢有許多力量匯集在一起,拿出來與李濤共享。李濤一步一步走下來,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 李濤:他說的就是很多幸福的小火苗、三好的小火苗聚集在一起。當社會的主流多數願意表達出堅持跟理念時,再碰到偏差、扭曲、造謠時,也不會隨之起舞,一念之間就可以改變。現在有很多人都想要做一些事情,這股能量已經像旋風一樣在快速成長,何時會發展成颶風,這個過程是必然的,台灣必然會全面改變。 李艷秋:台灣每次遭遇災難時,我們可以看到豐沛的愛心、無私的捐輸與義工集結,從來不分藍綠,也沒有彼此,同心協力的力量,不是因為災難才讓大家團結,而是台灣本來就這樣,這才是台灣本來的面貌。 李濤:這一層烏雲就是政客與媒體造成的,只要把烏雲吹掉,台灣就能再放光明。現在真正在第一線,而且可以運用國家資源的,就是學校的老師,但是在社會氛圍下,他們的價值與熱情都在快速消逝中。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站起來,如果能讓老師有榮譽感,得到尊重,就能用心將孩子帶起來。 老師站起來了,每個行業也就可以站起來。所以我們會在九二八教師節舉辦敬師活動,雖然能力有限,但我們盡力去做。老師若能受到鼓舞,改變教法、快樂讓學生學習,讓孩子找到人生亮點,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有用之人。 前一篇文章 福報之友 立法委員 楊玉欣 下一篇文章 比尼會就職日 冠蓋雲集時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8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25週年淨耀大和尚 人間佛教行者2024 拾貳月 豐富衣食 皆令滿足【藥師佛月曆】2024年拾月 至誠懺悔 解脫憂苦 【藥師佛月曆】2024年玖月 轉邪歸正 速證菩提【藥師佛月曆】2024年捌月 藥師佛及十二神將像 作者其他文章發揚運動精神 體育也是修行文化弘揚佛法 開創佛教新紀元中華漢傳佛教攜手 教界展新猷大正大學參訪 中日佛教話和諧秉持佛陀教義 中日佛教友好兩岸僧信訪日 漢傳佛教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