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報章看到星雲大師為國家或社會事務發聲,苦口婆心地以宗教的眼光勸誡政治界人士,或某些偏激媒體及社運人士等,導致他被某些人,特別是網路上以造謠為包裝正義,製造假象的「黑特族」(haters)攻擊,認為他不好好修行,卻來干涉國家、社會之事;社會上又因媒體某些名嘴的推波助瀾,而瀰漫著許多仇恨宗教布施的言論。
閱讀多日來在福報連載的「貧僧有話要說」,可以讓讀者了解到大師「不好積聚,不好私蓄,有甚麼都和人分享」的宗教事業苦心,個人覺得,這系列專文,除了止謗抵毀的作用之外,也連帶讓人重新觀看到大師人格道德的一面,也是佛光山宗教事業的回顧和呈現。
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文教事業就排在前兩項。看看他辦了多少各級學校;編過《佛光大辭典》、《佛教大藏經》、《佛教美術辭典》…等著名工具書;還蓋了不少圖書館、創辦巡迴偏僻鄉間的雲水書車的行動圖書館等等,和發行全世界,以發揚人心良善卻又通俗、趣味多元的《人間福報》,這些都是注定虧損龐大,但有助公益的事業,也是大師同結萬人緣的好方法,大師以「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的態度,來完成他入世的佛教觀。
王岫(台北/前國家圖書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