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華嚴宗將斷絕一切言語思慮之佛境界,稱為性海果分,即毘盧遮那佛的法門。「性」是指佛性、真如本心。相對於此,應眾生機緣而說教之緣起因分,即普賢菩薩的法門。
為何前者「不可說」,後者「可說」?
那是因為佛恆於海印三昧之中,其境界是離言絕相、不可思議。若能說、能議即落入「有」,亦即凡夫境界。是以佛於菩提樹下證悟,在法界中展現其果德,此「果」為累劫修行之「因」匯集而來。
佛之境界不可說,那麼他對眾生「說」了什麼?
《華嚴經》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佛什麼話也沒說,他是以「放光」代替「說法」。光,就是他的智慧、功德、神通、願力之總和。
至於「緣起因分」為何是「可說」?為何以「普賢行」為代稱?
根據華嚴宗的說法,「世間」可分為三類:一、器世間(有情所依的世界);二、眾生世間(除佛之外的一切眾生);三、智正覺世間(佛之境界)。
正在修行的菩薩皆是「眾生世間」的一分子,面對的都是緣起變化、無自性可得。在通往「智正覺世間」的路上,必須勤修六度萬行、慈悲度眾。這一切都是可修證、可言說、可教化,而普賢菩薩正是此中典型,故云「緣起因分可說」,又名「普賢因」。
不過不能忘了華嚴三祖法藏的提醒:「此二無二全體遍收,其猶波水,思之可見」(《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
意思是:佛之「不可說」與普賢之「可說」其實並無差別,它是一體的、普遍相容的。就好像那水波與海浪,你能把「波」與「水」分離嗎?
換言之,佛是已成就的菩薩,菩薩是正在衝刺的未來佛,二者豈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