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奉琛照亮雕塑天空 文與圖/吳放 |2015.04.19 語音朗讀 297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楊奉琛照亮雕塑天空 圖/吳放 楊奉琛照亮雕塑天空 圖/吳放 楊奉琛照亮雕塑天空 圖/吳放 楊奉琛照亮雕塑天空 圖/吳放 文與圖/吳放 那晚聞知楊奉琛離世的消息,難過極了……萬般不捨的情緒一直盤繞心頭。 回想他純真浪漫的性格、高遠豪壯的理想;回想他待人俠義敦厚、處事雍容大度;回想這些年來與他密切的交遊共事、諸多尚未完成的計畫;回想他爽朗的笑聲、渾厚的歌聲…… 今夜恐怕仍難以入眠。 數十年來,楊奉琛持續從事光效研究,就像應用金屬、玻璃等其他媒材一樣,他把「光」視為一種創作材料,融為雕塑作品的一部分。如同畫家在調色盤中調配出各種顏色揮灑於畫布,他透過控制器去調整光線的色彩和律動,不僅運用彩光為立體雕塑上妝,也藉光去塑造整體環境的視覺效果。 雕塑文創 共存共榮 他的創作不僅是雕塑品本身,而是包含光效所延展的景觀意境。他不停試探援引科技成果來創新藝術表現,無非是希望在藝術創作的路上,一直走在時代的最前面。 外觀形式上雖然致力追求最先進的創作媒材與工法,但內在意涵上,楊奉琛是以中國傳統「天人合一」哲學,作為自我生命和藝術創作的中心思想,他認為每個人都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要用開放的觀點去看待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例如近年所創作〈萬物共生〉系列作品,楊奉琛將男女兩性的身軀合而為一,甚至化為樹幹,高舉的手臂伸展成樹枝,人物與植物渾然不分。作品不僅體現了造形之美,也透顯出深刻的哲思,流露濃厚的東方文化氣息。 他順從父親楊英風的意志:「為自己做小作品,為大眾做大作品。」近年來除了致力個人雕塑創作外,也投入極大熱忱去帶領台灣雕塑學會,並創立中華文創學會,奉獻自己為整體藝術家們擘畫未來。 因此他的遽然辭世,不僅帶給朋友們沉痛的悲傷,無疑的也是台灣雕塑界和文創界巨大的損失、長久的遺憾…… 科技藝術 相輔相成 一九七八年,雕塑家楊英風引領潮流之先,創立了「中華民國雷射科藝推廣學會」,在國內啟動研發新穎的雷射藝術,期能藉以為景觀設計開發新境。當時其子楊奉琛甫自軍中退役,受父親鼓勵投入這項科技與藝術整合的計畫,追隨台大胡錦標教授學習雷射光雕和全像立體攝影,夜以繼日埋首實驗室做雷射光學研究。 楊奉琛成為國內從事雷射光雕景觀藝術研習創作的第一人。 一九九○年,觀光局邀請楊英風以不鏽鋼雕塑〈飛龍在天〉參與元宵節燈會展示,其時擔任父親助手的楊奉琛建議,可結合雷射光線以搭配燈會現場情境。他苦思設計將不鏽鋼穿孔,並巧妙的將調光器藏於作品內,讓光束可以由內向外穿透而出。 當不鏽鋼巨龍忽然綻放出炫麗的彩色光芒,照亮了眾人驚喜的眼睛,也照亮了雕塑藝術和楊奉琛的名字。 景觀設計 大器大用 他以圓形的不鏽鋼造形搭配玻璃帷幕,設計了一幢透明的藝術建築,籌畫搭建在綠色森林裡。那是楊奉琛創作的大型地景藝術,也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他肯定尋求、創造人與自然共存的綠建築環境,必然是世界未來的趨勢。 楊奉琛想以全方位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方式,來開發台灣雕塑的活路,欲將立體雕塑在實用價值上充分發揮,預期未來前景可觀。 楊奉琛心目中的雕塑文創平台,絕不是讓自己發光的一小塊土地;而是聚集無數遠近大小的星群,閃閃照亮一整片的天空。 前一篇文章 【生死自在】生命的終極功課:瀟灑走一回的心法祕笈(四) 下一篇文章 思念心情 熱門新聞 01【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2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3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4【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5【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06佛光山功德主 傳承人間佛教信仰2025.05.1207科技傳母愛 點亮盲母新視力2025.05.1108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2025.05.1109社論--脫中入美的經濟難關2025.05.1110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巾幗不讓鬚眉—— 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之四)巾幗不讓鬚眉—— 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之三)巾幗不讓鬚眉—— 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之二)小小幸福再多等一些時間記憶的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