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 盧芹齋與流轉的巴黎彤閣

文與圖/林政儀 |2015.04.15
4839觀看次
字級
圖/林政儀 「This building in Paris is the only one」。 去年的十二月初,站在巴黎庫爾塞勒街拿著相機拍攝清晨「彤閣」的各個立面,一個晨跑的居民看見正拍照的我,指著彤閣大聲地對我如是說。

文與圖/林政儀

「This building in Paris is the only one」。

去年的十二月初,站在巴黎庫爾塞勒街拿著相機拍攝清晨「彤閣」的各個立面,一個晨跑的居民看見正拍照的我,指著彤閣大聲地對我如是說。

這個中國寶塔式的紅樓周遭包圍的是巴黎著名的奧斯曼式建築,坐落在巴黎第八區緊鄰蒙梭公園附近的高級住宅區,主人是來自於中國的著名古董商——盧芹齋(C .T. Loo, 1880-1957)。「彤閣」於一九二七年建成,當時造價高達八百萬法郎。其中國式的建築外觀當時引起了巴黎市民對巴黎市政府的連署抗議,成為爭議話題,軒然一時!

二○一三年出版的《盧芹齋傳》,作者蘿拉(G'raldine Lenain)是一位法國漢學家,現任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高級副總裁,極熟稔文物掌故,她費近七年之久,在法國、美國、中國之間往返訪談、考證,揭露了盧芹齋早年的神祕生活。

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五○年間,盧芹齋對於法國居美博物館、羅浮宮,以及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等,都捐贈了重要的亞洲文物,法國政府甚至頒給了他榮譽軍團騎士勳章;而在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二十噸隋朝石佛,也以醒目的文字介紹其得自盧芹齋先生以中國政府名義捐贈;其在美國往來的客戶也極為顯赫,有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機構。

他是第一位世界級的中國籍藝術商,日後西方古董界都稱他 「C .T. Loo」。

曹興誠先生在《盧芹齋傳》的序裡,也提出了盧芹齋「啟蒙性地把歐美收藏家們的眼光,從中國裝飾瓷器引向了文化積澱深厚的中國墓葬藝術和佛教藝術。」

但是成就盧芹齋登上世界級舞台的則是一連串的文物盜賣爭議,儘管盧芹齋總能提出相當縝密的文件證明其文物取得的合法性,但在民族情感上始終沒有被接受,甚至被視為是民族罪人。

其中最大的爭議事件莫過於盧芹齋將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前的石雕「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二駿運到美國,並在一九一七年以十二.五萬美金售給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至今仍為人所批判。

我在這一次造訪中意外被邀請進入「巴黎彤閣(Pagoda Paris)」參觀,穿過中式大門,室內景象令人震撼,一派工不厭精的清式雕梁畫棟,觸目所及無一留白,彷彿踏進了被凝凍的一九二七。最後要感謝邀請我與友人的男爵夫人Jacqueline Baroness von Hammerstein–Loxten──「巴黎彤閣」的新主人。

註:巴黎彤閣已於二○一一年被盧氏家族轉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