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
蘇憲法以〈回航〉代表「滿」的作品。作品構圖嚴謹、色彩濃烈,明度對比較大,盡量達到所謂「完整」—「滿」的狀態。
不滿
蘇憲法以〈墨荷〉代表「不滿」的作品。荷花的枝、葉、花,則簡化為一種概略性的觀點描繪,取其意而忘其形。未完整之「不滿」狀態,空靈展脫俗。圖/國美館提供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一幅畫作的「滿」、「不滿」要在何種狀態下確定?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不滿』之見|繪畫最佳完成狀態探討」展,集結了三十位藝術家六十件作品(每人兩件),以「滿」與「不滿」創作並列比照的方式,尋找藝術作品的「滿」觀點,或思索「不滿」之見,進而帶來更多元豐富的畫境掌握。
策展人謝里法表示,基於對台灣美術發展歷程的長期省思,觀察到早期官辦美展時期的部分畫家,創作時追求「形式」完美,不斷在畫作上修飾、掩瑕,將「形式」的零缺點視為滿分作品的標竿。這種注重形式完美的創作方式,是一種「填滿」的工作,作品的實質「內容」以及藝術理念的想像空間較未被重視。
這次展覽主題「不滿」,依策展人之意,若以十分為滿分,只畫到九分以下就是所謂的「不滿」;展覽邀請三十位畫家對作品的「完成」狀態提出探討,呈現一個藝術創作的議題。
藝術家蘇憲法以〈回航〉、〈墨荷〉兩件作品參展。他表示,〈回航〉是一九九九年作品,以宜蘭南方澳漁港為主題,描寫漁船返航靠港;以藍白色系相間、白色漁船圍繞畫面上方及右側,中央以藍色大海塗布。他指出,早期作品受到學院派影響,作品構圖嚴謹、色彩濃烈,明度對比較大,盡量達到所謂「完整」—「滿」的狀態。年輕時期在創作上也較偏重於直觀的體現,人間煙火盡是關懷,滿腔熱情執著化為油彩。
〈墨荷〉為二○一五年新作,近年他對自然的觀察雖更為細膩深刻,但作品盡量捨棄細節,荷花的枝、葉、花則簡化為一種概略性的觀點描繪,取其意而忘其形,間以「自由形象」的線條縱橫全局,即所謂「未完整」之「不滿」狀態,以「空靈」展「脫俗」,少即是多,想像空間無限。
藝術家黃玉成以代表「滿」的作品〈親情〉、「不滿」的作品〈漁民圖〉參展。黃玉成指出,〈親情〉是一九八九年「南瀛獎」得獎作品,畫中人物是他的母親和孩子。以簡單的構圖和溫暖的色調表現當今社會常見的隔代親情,及對母親深深的感念。〈漁民圖〉表現家族中人,大多為勞動者,黃玉成曾在南方澳漁港任教長達十七年,對漁民有較多的接觸,因此港邊漁民勞動的情景成了最常表現的題材。黃玉成針對兩件作品相較,〈親情〉色調層次較細膩,修飾較多,〈漁民圖〉則最儘量保持原創動念,畫面留下明顯的刀斧痕跡。
謝里法認為:「這個畫展就是為了揭開沙龍繪畫最後的一層紗幕,找出裡層的實質內容,才是重要的目的。」
「不滿」之見—繪畫最佳完成狀態探討,即日至六月七日在國立台灣美術館一○二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