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希諴
「我又拉肚子,是不是快要死了?」八十四歲輕微失智症的王老太,罹患雙重癌症,已接受三次臟器切除,多次化學藥物治療,正服用標靶藥物,最近常會想哭。
阿嬤小兒子是醫生,他說:媽,想哭就哭一下,這樣身體反而比較舒服。
「嗚─」
晚上,阿嬤大兒子跟女兒回家與阿嬤一起吃晚餐。餐前阿嬤念完經,坐在餐桌旁的輪椅上,又一邊哭一邊抱怨身體:「怎麼會這樣?嗚─,嗚─,我是不是要死了?」
「媽,不要哭,明天帶妳出去玩,買好吃的料理回來給妳吃,好不好?」阿嬤大兒子急忙安慰她。
小兒子見狀,正想說話時,阿嬤的小女兒用腳,踢了小兒子,想阻止他說話。
「媽,妳一定很難過,想哭就大聲哭出來,越大聲越過癮,把悲傷鬱卒的心情,通通給它哭出來。」小兒子對其他家人暗示不為所動。
「嗚─,嗚─,嗚?」阿嬤哭了兩聲半,突然停了下來。
「很舒服吧?」小兒子笑著看阿嬤。
「對啊。」阿嬤突然很開心的笑著回答。
「媽你怕死嗎?」
「我不怕。」
「那你怕什麼?」
「我,我,我怕沒錢啦。」阿嬤說完後開懷大笑。
事後,大兒子跟小女兒聯合質疑小兒子:
「為什麼要跟媽談到死?為什麼要讓媽哭?」
「當日漸虛弱的末期病人,提出:我怎麼會變這樣虛弱?或我很想哭,或我好難過,甚至:我好像快要死了這對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人而言,是真實、正確且重要的感受。而背後真正問題是,該如何面對與準備『死亡』。」
「就算是如此,也不能講『死』啊?」
「哲學邏輯有句名言:問對問題,才能找對答案。」
「當末期病人或高齡體弱的老人,提出這些問題時,我們不但不該刻意阻撓、欺騙,反而應該同感、陪伴病人,一起面對問題,一起尋找答案。」
「死亡,有正確的答案嗎?」
「重點不在於,有沒有正確、滿意的答案,在於陪伴過程,給予支持與關懷。共同面對生命盡頭的不捨、不甘與難過,一起尋找生命的意義,雖不一定找得到答案,卻是讓臨終歷程得以平安、圓滿的終極關懷。」
(作者為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