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少人習慣有疑難雜症,請問臉書大神,有些人在臉書私訊醫師,請醫師「隔空問診」,讓醫師很困擾,想請網友「嘜擱問」,因為會讓醫師違反醫療法,發問的民眾也有風險。
「懷孕可以拔牙嗎?」「我懷孕前不小心吃到XX藥怎麼辦?」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施景中在臉書上擁有高人氣,常遇到民眾發私訊問診,還有人看病後急著詢問第二意見。但施景中的專業其實是婦產科,偏偏有民眾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提出小兒科的問題,他覺得這種現象有點「超過」。
施景中表示,醫療法規定,醫師沒有看到病人,給予醫療診斷是違法的,萬一誤判,可能引發糾紛;有患者被拒絕後,在臉書翻臉大罵,讓他傻眼。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常在臉書被問「肩膀痛怎麼辦?」或是要求提供疼痛治療的建議。許宏志說,以前遇過患者打電話來醫院問問題,而現在臉書便利,越來越多人直接在網路上詢問,但他都會勸患者去就醫或是轉介醫師。
許宏志說,「不是醫師小氣不肯幫忙,就醫還是很重要,看病的錢不要省。」許宏志舉例,曾有患者走路不便、膝蓋痛來求診,看診時他發現患者腳板腫起來,患者才回憶前幾天拜拜時,手拿一隻冷凍雞,手滑一下,整隻雞砸到腳板,檢查才發現患者腳掌骨折。
民眾上臉書向醫師「求救」,其實家庭醫師就可以提供諮詢的角色;中華民國家庭醫學醫學會秘書長李汝禮說,正確的醫療諮詢對民眾很重要,但國內家庭醫師制度仍不夠普及。
李汝禮說,上網隨便請教醫師有風險,頭暈可能是小毛病,但若是中風前兆,不去急診可能致命;肩膀痛可能是用太多3C產品,但也可能是心臟病發作,醫療判斷輕重差距很大。
李汝禮說,家庭醫師有民眾的病歷、瞭解過去病史,再提供諮詢意見比較安全;每一個家庭醫師群不僅有二十四小時專線,還有配合的大醫院,可視病情需要幫忙轉診。
健保署統計,目前約兩千多家基層診所加入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參與診所數與醫師約兩成,但多數民眾沒熟悉的家庭醫師。李汝禮說,國內轉診制度沒有強制性,不像國外,非得給家庭醫師先初步診斷,才能往較高層級的醫療院所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