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去年三月,台灣爆發「太陽花學運」,學生及公民團體以反對台灣與大陸簽署服貿協議為由,走上街頭。今年三月,黑島青青年團體以反對台灣加入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為訴求,夜襲總統府。兩個抗爭活動不僅時間上巧合,連逢中必反的主旨也幾乎一模一樣。青年關心國事是應當的,但關心的結果是給自己開創了更寬廣的前途與未來?抑或是自毀前程,切斷與世界連結的管道?
與中國達成簽署服貿協議是國民黨執政的重大政績,也是替台灣的悶經濟再創活路的一帖藥方。但是反對陣營要阻擋,先是說沒有送立法院,是黑箱作業,有賣台的危險。之後,部分學生團體與公民團體結合,發動近月且震驚國際的「太陽花學運」。最後迫使政府屈服於抗爭團體,同意學運團體提出的條件,另行制定《兩岸監督條例》,以回應不再黑箱作業的強烈批評。
自去年以來,《兩岸監督條例》草案尚在立法院仍未過關,服貿協議當然也就繼續束諸高閣,難見天日。至於目前的加入「亞投行」之議,發起抗爭的「黑島青」雖然規模不如「太陽花學運」強大威勢,但反對與大陸進行經濟合作的出發點則是一致的。
二十年來,由於內外的因素使然,台灣經濟不振已成揮之不去的全民夢魘。反對黨首次執政,一上台就停建核四;並宣稱民眾要有過苦日子的心理準備。這個政治「承諾」,執政後真的完全兌現了。之後,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海嘯,外銷導向的台灣受創更重。所謂的學貸、二十二K也都出現在那段期間,時至今日,仍是加在年輕世代的肩頭重擔。
大陸與台灣一水之隔,而今百萬台商西去,兩岸在經濟上早已密不可分,台灣無法自絕與其交往。然而,事與願違,反對黨與學運的反中情結愈來愈深厚難解,台灣的出路活水也每下愈況。
與大陸簽訂FTA,各國求之不得,台灣卻因反對黨與「太陽花學運」的抗議而停滯不前。加入亞投行,自大陸發起後,國際主要國家莫不趨之若鶩,只在博鰲會議二、三天內,表達加入創始成員國的國家已多達四十七個,遍布五大洲。反觀台灣,反對者又抬出黑箱作業或名稱矮化的陳年老調加以反對。黑島青的抗議未成氣候,蔡英文主席卻明確表態反對,要比照服貿模式,杯葛台灣加入亞投行。
服貿也好,亞投行也罷,都已是世界經濟體系的一環,世界的腳步向前,不會為台灣停留。可以反服貿、反亞投行,但反對之後,試問可有什麼更高明、建設性的替代方案,可以解台灣悶經濟的結。任何人參與國事的模式不應逢中必反,必須要有理念、有方向;若盲目的淪為黑心政客的馬前卒,只是無端斷送了自己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