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 「甌」是杯子的統稱

文/陳俊明 |2015.04.03
2026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約於西元224至228年間,三國時代支謙在東吳翻譯了《佛說孛經抄》:「初盛寶器,今用瓦甌」,是佛經最早用到「甌」字的。指人心一旦先敬後慢,其供養就由裝飾珠寶的金杯更換為陶土做的杯子。

至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西元384年)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隨國俗法,莫是莫非者,此何因說。云何隨國俗法:是及非耶。彼彼方、彼彼人間、彼彼事,或說甌、或說木墮、或說杅、或說椀、或說器。」這是東晉時各國方言不同,單單甌、盂、碗等用詞即大不同。

緊接著南朝劉宋文帝十二年(西元435年)求那跋陀羅翻譯《雜阿含經》:「若得豬一頭,美酒滿一瓶,盛持甌一枚,人數數持與,若得如是者,當復何所憂」,則正式將「甌」作酒杯使用。

再來到宋朝經官方校定之禪宗《景德傳燈錄》:「瓶有傾茶意,籃中無一甌。」「甌」即作茶杯。此後元、明、清各朝的禪宗語錄「甌」統統作茶杯了。

以「甌」作為「溫州」之古地名,與「杯子」的古音起源都相當早,根據晚清文字學者孫詒讓的考證,「夏為甌, 殷為漚,周為歐,因世異字,故甌從夏始。」講的雖然是溫州自五千年前的夏朝已開發文明,但同時也代表「甌」字已作杯子用。較早的例句為戰國時代的儒家典籍《荀子.大略》︰「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解釋為流動的彈丸停於杯底絕無疑義,此「甌臾」即為杯子,「臾」字作語尾助詞。

其實,就語音而言,在文字尚於發展時期通同字是很多的,且甌、漚、歐又均為同音,普通話統統作(ㄡ),閩南語則須全數講作(ㄠ)。至《南齊書.謝超宗傳》︰「超宗既坐,飲酒數甌。」「甌」既作酒杯當然也是杯子無誤。

閩南語會話一般不說「杯子」,多講「甌阿」,「阿」為語尾助詞,其國語注音為(ㄠ ㄚ4),國際音標要說(auá)。所以,《荀子.大略》裡的「甌臾」與「甌歟」發音相同,二者為通同字,亦皆作語尾助詞的話則均為「甌」的尾韻可作(auì),故可說是古音古韻。今之閩南語「甌阿」(auá),此「阿」字則為目前閩南語中用得最多的語尾助詞。回到「甌」字,茶杯的國際音標要說作「茶甌」(tê au),酒杯則被稱為「酒甌」(chiú au),有蓋子的杯須講成「蓋甌」(khàm au)。想想自夏朝就已經有「甌」字的發音與文字,它可說是最古老的一批字之一,閩南語目前猶繼續使用,可見操閩南語人士為中原極古老民族的後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