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高惠宇時事評論員
中國大陸領頭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亞投行,AIIB),三月三十一日截止前有五十二個國家排隊申請成為創始會員國,頗具盛況。讓冷眼旁觀的美國斯人獨憔悴。
為促進亞洲新興地區的經濟增長能延續下去,到二○二○年亞洲需要大約八兆美元投資來改善該地區破舊基礎設施,是很多國家願意加入亞投行的經濟誘因。但是跟當年加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和亞洲發展銀行背景不一樣的是,很多先進國家最後一刻不顧盟友美國反對仍然投遞意願書,應該是想試一下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領導能耐和經濟不景氣中自己政府的手氣吧。
全球十大經濟體中,只有美國和日本不動如山。日本的領導人表示,將繼續忠於美國。基於戰略上的原因,日本仍然應該與美國站在一起。首相安倍晉三說:「美國現在知道,日本值得信賴。」
美國不加入的原因是,亞投行的管理存在隱憂,除非該行證明自己擁有嚴格的放貸標準,包括對開發項目的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評估必須透明。這些話等於說中國現在還沒有能力管理好一個上軌道的國際金融開發機構。
但是有國家願意一賭。以英國來說,雖然華府反對、雖然加入亞投行存在一定風險,但英國從長遠利益考量、希望在中國的經濟國際化的過程中先為自己謀求一個有利的位置。
英國的加入引來與英國有競爭關係的德國、法國和義大利,他們也不想落人後。接著是澳洲和南韓也忍耐不住了。
盤點亞投行「朋友圈」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慢慢增長的號召力。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中國與二十個國家在北京正式簽署《籌建亞投行備忘錄》時,二十個國家的名字是:印度、新加坡、越南、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孟加拉、汶萊、哈薩克、科威特、蒙古、緬甸、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卡達、斯里蘭卡、泰國和烏茲別克。一個月後,印尼加入簽署。名單中,除了新加坡是經濟比較發達國家之外,其餘的大都是經濟基礎較差的第三世界國家,而且主要來自亞洲地區,歐美和非洲一個都沒有。
英國的加入是亞投行的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使亞投行從一個原本可能只局限於亞洲國家的「小項目」變成了一個全球的「大項目」,並推動了其他大國的加入。一筆勾銷英國首相卡麥隆兩年前在倫敦接見達賴喇嘛時造成的兩國嫌隙。
現在要看一年後正式投入運作的亞投行,能否實現中國試圖通過開放AIIB的廣泛國際參與,來緩和亞洲地區中國與美國和其他強權權力角鬥的零和氣氛。
BBC中文網上有一篇文章在評論中國領頭亞投行和推動「一帶一路」經濟時面臨的挑戰,文章是這樣說的:「問題的核心還是離不開一個最終極的戰略思惟,中國可能撇開現有國際結構獨自打造可行的國際權力與秩序框架嗎?或者,換句話說,在中國現有的內部制度和社會基礎上,中國能夠為國際社會提供另一套可靠的規則與制度平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