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高惠宇
時事評論員
執筆人:高惠宇
時事評論員
「馬習會」消息傳出後,一篇國外文章說:一個任期剩下六個月的台灣總統和一個理論上任期還有七年的中國國家主席之間,會有什麼交集?
根據台灣總統府給的資料,習馬七日當天只有二十分鐘做單獨私下會面,其餘時間兩邊團隊活動都公開給新聞界。
二十分鐘談話對分隔分治六十五年的兩岸領導人而言,還真的很難對任何棘手問題談出個結果來,但二十分鐘可以表達的善意卻可以很豐富、很具體。
習近平上台以後,從高調揭櫫偉大的「中國夢」、嚴打黨內高層貪腐開始,到最近在南海問題上與另一大國美國強硬對壘、到為了突顯團結嚴格限制社會不同意見表達,他都是以一個空前強人姿態出現在世人眼前。
面對台灣內部的分離主義,和對「九二共識」的否定,習近平還曾經說出「根基動搖,地動山搖」,還頗有肅殺之氣。
但是對岸願意主動選擇新加坡作為習馬首會的地點,還是有很多深意。筆者就眼前已知的訊息來評估此次馬習會的意義:
首先,新加坡是一九九三年兩岸關係破冰的「辜汪會談」場所,也是維繫兩岸關係二十年的「一中各表」共識的誕生地。而且在第三地見面,迴避了誰主誰賓的問題,新加坡與兩岸關係一樣深厚,台灣不必擔心在安排上受到委屈。這比二○一四年台灣曾期待在北京APEC場合與習見面,更有利於馬英九。
其次,馬習會對兩岸領導人都有壓力,但因兩岸體制不同,馬英九面對的壓力更大,馬要面對台灣的民意、台灣的反對黨、台灣的立法院、華府的關切和自我期許的歷史定位。習近平的壓力則來自國際媒體都認為,大陸是企圖藉此舉影響台灣明年一月的選舉。民進黨和蔡英文主席第一時間對兩人會面的擔憂,也在呼應著國際間的推測。
選舉本來就是各種情況互相影響的結果,習若願意對台灣釋放「有感」的善意,包括允許台灣擁有適當的國際空間,對選情低迷的執政黨當然會有正面助益。但如果習仍然堅持原先一貫的強硬立場,以台灣現有的氣氛看來,恐更會助長反中情緒。
第三,馬英九行前記者會中對馬習會成形,沒有見獵心喜姿態,他強調兩人會談的意義是可以對既有成果加以鞏固,防止兩岸和平發展的勢頭出現逆轉,也是給未來指出方向。馬英九認為:兩岸領導人直接會面,將兩岸的互動升高到了最高層級,有助於解決目前尚待處理的問題,對兩岸和解制度化和增加政治互信都有幫助。做為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應有能力做到不卑不亢,讓對岸領導人了解台灣民眾在兩岸來往多年後目前的心情和期待,爭取台灣最大的利益,否則,「馬習會」就真的只是成就了馬英九總統任期結束前,曾與大陸領導人見過一面的私人願望了。
第四,民進黨應該以觀摩的心情看待馬習會的過程,想像如果自己執政,會怎樣因應同樣的兩岸情況?而不是信口雌黃的一味批評與質疑。
一個任期剩下六個月的台灣總統和一個理論上任期還有七年的中國國家主席之間,會有什麼交集?這正是習近平和馬英九在世人注目下,發揮智慧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