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秋】曹雪芹的祭奠觀

王兆貴 |2015.04.02
1994觀看次
字級

文/王兆貴

曹雪芹對民間習俗應該是很講究的。在《紅樓夢》中,他借寶玉的口說:「這紙錢原是後人異端,不是孔子遺訓。以後逢時按節,只備一個爐,到日隨便焚香,一心虔誠,就可感格了。」他認為,祭奠亡者,重在敬不在虛設,只要心誠意潔,便是佛也都可來享,以後斷不可燒紙錢。

賈寶玉的這番話,是否符合孔子遺訓,姑且不論,但這「心誠意潔」四字,卻是很有道理的。

燒紙也好,焚香也好,供奉也好,原本就只是個儀式,祭奠天地君親師友,關鍵在於心誠,唯有心誠,方為恭敬,否則只是虛應。那麼,焚香的意義何在呢?

自人類發現並懂得加工香料以來,焚香的初衷原是要淨化空氣、驅疫避穢,進而發展成為一種雅興,漸漸地又演變為一種香文化。不僅祭祀、禮佛要焚香,讀書、撫琴要焚香,賞花、拜月要焚香,就連更衣、如廁也要焚香,如今的香道,則是一種貴族化的儀式。

總的來說,焚香既有實用功能,也有象徵意義,主要表現為衛生、風習、祭祀、禮敬等需要。

如果說焚香屬於雅興,那麼燒紙又是什麼?據說,燒紙的習俗起始於東漢,有個版本傳說是與造紙術的始祖蔡倫有關,這不免有些荒誕;不過,從民間故事來看,不論哪種版本的傳說,都指向一件事,那就是通過燒紙錢(即冥幣)向閻王、小鬼行賄,讓親人的鬼魂在陰間獲得優待。人剛咽氣時,要燒「落氣錢」;入殮時,要攜「養身錢」;送葬時,要撒「買路錢」;墓穴裡,要放「墊底錢」……那麼,佛門是不是主張燒紙錢呢?

聖嚴法師回答:「不,佛教中沒有這一項迷信的規定……佛教一切都主張虔誠心的感應,如果心力到了,不用焚疏必然有用;否則的話,縱然焚化了千百張的字紙,又有什麼用處?」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寺廟裡又允許燒紙呢?那是佛門對民間習俗的包容,並不說明佛教主張燒紙。

今天的城市建築密度高,在街巷中燒紙,不僅汙染空氣,還容易引發火災;但從尊重市民的習俗和情感出發,明令禁止,既有悖情理,也不可行。怎麼辦呢?是否可以通過媒體予以倡導,請大家也學一學賈寶玉的做法,在自家備一個香爐,到了該燒紙那一天,以焚香或擺放鮮花的方式祭奠,既避免了燒紙的弊端,又可以淨化室內空氣,何樂而不為呢?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要到了,但願這種隨處燒紙的習俗能有所改觀,並最終為其他文明的做法所替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