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台灣輿圖 台博館大團圓

 |2015.03.31
3733觀看次
字級
台灣博物館「樸埔風情—躍動的先民身影」特展,重現清初台灣平埔先民的生活型態及樣貌。圖/中新社
中研院典藏的清代《番社采風圖》,呈現平埔族人「乘屋」(蓋房子)的情景。此為局部圖。圖/台博館提供
中研院典藏的《番社采風圖》,呈現清代平埔族人在婚後三天邀族人慶祝飲酒。 圖/台博館提供

【本報台北訊】分別典藏在台灣博物館、故宮及中研院的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所描繪的台灣輿圖,首度在台博館大團圓;台博館並運用動畫讓該館國寶《康熙台灣輿圖》動起來。

《康熙台灣輿圖》是現存最早的單幅彩繪卷軸式台灣地圖,被喻為是台灣古地圖之最。故宮則典藏《雍正台灣輿圖》、《乾隆台灣輿圖》。中研院擁有《清乾隆中葉台灣番界圖》及《番社采風圖》,上述古地圖皆呈現清初平埔族原住民,由南至北的地理與人文生活場域。

為了讓大眾認識清代平埔族群的文化內涵,台博館與故宮、中研院史語所攜手推出「樸埔風情—躍動的先民身影」特展。台博館館長陳濟民表示,這次各館頭一回同時展出清代台灣輿圖。

其中,《康熙台灣輿圖》記載將近一百二十個平埔原住民聚落,可說是三百年前台灣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除了社名及地理分布外、屋舍型態、經濟活動、交通方式及當時的自然環境都有細緻的紀錄。

由於古地圖以符號呈現,台博館為拉近觀眾與地圖的距離感,特別製作長達十七公尺的巨幅地圖動畫,呈現輿圖上的平埔原住民曾住在哪些地方?正在從事什麼活動?

台博館指出,《康熙台灣輿圖》有多個版本,台博館館藏就有三個,其中之一推測為「原圖」,另外二個版本則是日據時代的摹本。該圖的特色是以中國傳統山水手法繪製,寫實描繪出十八世紀初台灣西部由南到北的山川地形、兵備布署、村社位置、道路與城鄉生活等景觀,反映了當時台灣先民的生活與清初台灣地理知識的概況。

此展同時考證清代畫師描繪、現藏於中研院的《番社采風圖》的每一景物,以「走標」、「迎接」、「牽手」、「織布」、「漁獵」及「豐收」等六大主題的動畫,經文獻考證,重建畫師筆下的歷史場景,細說平埔聚落風情。

台博館也以動畫再現清代平埔族「出草」真相—原來最早的出草並非獵人頭而是獵鹿。經該館考證,再現清代平埔族在山區三面放火,逼出鹿群後獵鹿的情景。

展覽期間,故宮院藏的《雍正台灣輿圖》與《乾隆台灣輿圖》將輪番上陣。現場另同步展出清代平埔族織品及配飾、漁獵及飲食用具等,即日展至八月三十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