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中國人一向尊崇四大菩薩,分別是:(一)浙江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二)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三)安徽九華山的地藏菩薩、(四)四川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他們代表了悲、智、願、行之特質。而在《華嚴經》中則以普賢菩薩為主尊,文殊菩薩次之,本篇即以此二尊菩薩為題略敘一二。
文殊與普賢的差異,唐代的華嚴三祖法藏大師的評析甚為中肯:「一、普賢當法界門,是所入也;文殊當般若門,是能入也;表其入法界故!二、普賢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賢明廣大之義,文殊明甚深之義;深廣一對,故標上首。」
這是說文殊與普賢為諸菩薩之上首,乃因以入法界而言,文殊是能入之「因」,普賢是所入之「果」,前者表趣向佛果的動力,後者表如來果德的顯揚。例如〈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因受到文殊的勸發、起信,才有五十三參的壯舉,最後參訪了普賢菩薩,體悟深切的菩薩法門,最後證入圓滿法界。此即法藏所說「能入」與「所入」之意涵。
文殊係般若智慧第一,《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中,文殊與維摩大士的對答、共築般若境界成為千古佳話;《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亦有類似般若精神的體證。
《華嚴經》中文殊菩薩發揮般若大智的機率並不太多,那是因為在本經出現之前,般若思想空前發達,然而般若之要義畢竟是闡述緣起性空、虛妄非實之理,並非一般庶民所能體會,必須要一具有「落實」功能的思想代替,以填補空缺。
《華嚴經》以圓融、無礙、一切唯心造等,既高超又符合人心期待的理論出現,迅速獲得回響。而經中的普賢菩薩以騎白象,象徵深悲與大願的形象出現,立刻躍居主角地位。故而在《華嚴經》中,文殊扮演的是穿針引線的角色,真正發揮菩薩精神的其實是普賢。
故而文殊之智表現在空性哲學,其義「甚深」,普賢之行表現在萬法的互攝互入,其義「甚廣」;「深」與「廣」本就是菩薩行的第一要素,在文殊與普賢身上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