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火隨緣剪黏 創新廟宇工藝

林洛瀅 |2015.03.24
3791觀看次
字級
工藝師陳三火解說剪黏製作過程。圖/記者林洛瀅
〈中八仙〉的何仙姑。 圖/記者林洛瀅

【記者林洛瀅嘉義報導】嘉義縣國家三級古蹟新港奉天宮修護工程,奉天宮視為百年大業,用心遴選各類匠師。欣逢媽祖誕辰系列活動,新港奉天宮董事長何達煌策畫「新港奉天宮建築之美再造藝術系列—陳三火剪黏」特展;融合雕塑、陶藝、鑲嵌、彩繪等多種技法,剪黏各種神祇與人像,即日起至五月十七日在嘉義縣新港文化館二十五號倉庫展出。

媽祖誕辰動工 再造建築之美

剪黏技法跟西方馬賽克工藝相當接近。三年多前,何達煌邀請曾多次獲得國家級工藝獎項的剪黏大師,人稱「火師」的陳三火製作剪黏,預計放在新港奉天宮鐘鼓樓廂房外的梁柱作為裝飾,陳三火在工作考量下,希望能有更多剪黏工藝師加入,因此三次婉拒盛情邀約。

直到去年,陳三火在嘉義縣文化中心辦展,何達煌出席時再次提出邀請,他說:「火師,這次不能夠再推辭了!」陳三火才點頭允諾,去年媽祖誕辰後開始動工,耗時約一年完成。

陳三火說,花瓶是剪黏基本材料,恰巧他有一位學生認識某間花藝店老闆,因為老闆經營不善關店落跑,留下大批花瓶等待丟棄;前年過年,學生開著一台三點五公噸「發財車」,載滿整車花瓶到他的工作坊,冥冥之中材料先「定位」,就等著他點頭完成。

歷史教化題材 環保擺脫匠氣

鐘鼓樓廂房兩側梁柱共有十六個間隔,陳三火希望以歷史教化性為題材,他突然想到「四維八德」數字總合為十二,加上〈上八仙〉、〈下八仙〉、〈雙麒麟朝日〉、〈雙鳳朝牡丹〉主題,恰巧符合靈感構想,他首次嘗試題材,代表人物有「福祿壽」三仙、呂洞賓、何仙姑等,也有熟悉三國時代故事,特別的是,人物不持兵器、令旗,少了殺戮畫面,多了歡喜融合。

「火師」的剪黏創作講求自然精神,一個花瓶等於一個人偶,他強調,「傳統剪黏藝師作品隨『我』意,火師是隨『緣』意。」剪黏製作先陶土塑形,再用鉗子敲打花瓶,碎片形狀難以掌控,如果按照個人想法完成,作品反而太過匠氣不自然,自從改走創新路線,取廢棄花瓶等瓷器為素材,隨順碎片形狀、色彩自由創作,每件作品堪稱世界獨一無二。

陳三火指出,一百六十多尊人偶,高約一呎多,剛做完後多少會存有盲點,隔日看了不滿意就打掉重做,同樣人物的衣冠、姿態,因材料不同而改變,極具獨特性,陳三火用剪黏走出堅持理念與使命。

陳三火表示,「陳三火剪黏工作室」為台南市麻豆區觀光景點之一,以前三不五時遊客會前往參觀,文旦盛產期間,人潮更是絡繹不絕,去年接下新港奉天宮的剪黏工作,想要如期完工需要龐大的製作空間,似乎媽祖婆加持庇佑,觀光客一個都沒上門,彷彿按部就班就能夠完成,當進度達到一半,心也變得穩定踏實。

舊疾不藥而癒 感恩神明護佑

因為長時間站著工作,陳三火的腿部靜脈嚴重浮腫,他穿著親人買的護膝保護身體,忍著夏天酷熱邊穿護膝邊工作,奇妙的是,他作完剪黏後,多年舊疾似乎不藥而癒。他說,以前上下樓梯他只能緩步行走,現在似乎找回健康,每天可以做伏地挺身百多下,感謝神明指引,真是不可思議。

「何董事長是我的貴人,未來這些作品將施作在奉天宮兩側的女兒牆上,是我一生最榮幸時刻。」陳三火表示,他十七歲即與胞兄李世逸學剪黏,曾修建過台灣一百多座廟宇,四十年來經常以寺廟為家。

民國九十二年,陳三火改走創作路線時,很多人嘲笑他很傻,但是何達煌第一次看到他,就收藏近五件作品,無形幫他注入強心劑,如今接下香火鼎盛、歷史悠久的新港奉天宮古蹟修復工程,是用金錢換不來的,也見證無形文化資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