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廣才
若春天聽不見蟲鳴,聽不見鳥叫,一片寂靜,那發生了什麼事?人還能好好活下去嗎?
一本小說揭發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對自然的無知。掀起美國環保革命,同時拯救世界。那就是瑞秋卡森寫的《寂靜的春天》。
瑞秋卡森從小與大自然為伴,她的童年布景是:綠草、大樹、野鴨;木橋、溪水、晚霞;蝶飛、蜂鳴、山花;盡情玩耍,大自然是他家。
她十一歲就發表短篇小說,立志成為作家。興趣與志向結合,她不但成為海洋生物學家,一九四一年出版第一本書《海風下》,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她寫的書有精確的科學觀察,又有豐富動人的文采,創造理性與感性相融合的自然文學。好評如潮,廣受讀者喜愛。
一九五一年出版的《圍繞我們的海洋》登上《紐約時報》排行榜八十六周,並獲美國出版最高榮譽「國家圖書獎」,該書被翻譯成三十種文字,她登上文學巔峰;這時她才四十四歲!
一九五八年一月二十九日,瑞秋卡森接到作家朋友奧佳哈金斯從麻州寫來的信,信裡說,奧佳有兩英畝地,她和先生不開發,用來做「私人的禽鳥保護區」。
某日,來了一架飛機,在空中噴灑DDT;州政府為了殺蚊子,出動飛機。第二天,她的私人鳥類保護區,成了鳥類大墳場,鳥死滿地。奧佳痛心又震驚,她給《波士頓先驅報》寫了封投書,並給好友瑞秋卡森寫信,希望名滿天下的瑞秋,用她的人脈,能否在華盛頓找有力人士幫忙,制止亂噴DDT的事再發生。
DDT是毒性很強的殺蟲劑,專門殺蚊,但它也是有機的。二次大戰時,美軍有一百萬人得到瘧疾。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金雞納」來不及生產,因有了DDT,蚊子被殺光,阻斷瘧疾傳染的病媒,使得瘧疾受控制,大大幫助美軍作戰。發明DDT的瑞士化學家保羅米勒因此獲得一九四八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DDT很好用,美國除了拿來清潔環境,也用來殺田裡害蟲,提高作物產量。當時美國人用的東西,就是最好的東西,全球也大量使用。
台灣過去用DDT噴小學生的頭殺頭蝨。一般家裡也都必備DDT,隨時殺蚊蟲蟑螂。但DDT能殺害蟲,也能殺益蟲。可怕的是,沒殺死的,DDT會累積在昆蟲體內,鳥類吃下昆蟲,就會死於DDT。還有吸了DDT沒死的蚊蟲,會產生抗體,遺傳下去,變成不怕DDT的抗毒種。只有用更重的劑量,才能殺死,如此惡性循環,對環境產生重大毒害。(上)(作者為格林文化出版社發行人、本文摘自《今天:366天,每天打開一道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