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朝聖 循海上絲路 歸鄉探信仰 郭書宏 |2015.03.20 語音朗讀 338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開元寺全景 圖/記者郭書宏 「泉州基督教石刻天使」形象揉合基督教、佛教、道教與伊斯蘭教。 圖/記者郭書宏 開元寺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福建省最大的佛寺。圖/記者郭書宏 九日山現存摩崖石刻七十五方。圖/記者郭書宏 老君岩為宋代工藝家就崖石加以雕刻而成,其高五點六三公尺,寬八點一公尺,石刻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栩如生,神采奕奕,素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美譽。圖/記者郭書宏 文/記者郭書宏 「當人們離開福州,跨越河流,向南方繼續前行……五天旅途之後,抵達旖旎秀麗的刺桐城,它在海岸邊擁有一個港口,因大量裝載貨物的船來往穿梭而著稱。」 七百多年前,威尼斯使者兼商人馬可波羅(一二五四至一三二四年)對葡萄酒之路上的諾伊施塔特市的夥伴城市─中國福建泉州,在遊記上如是描述。 「刺桐城」,這個泉州的古代別名,所屬的刺桐港,是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宋元時期,泉州海運貿易達到鼎盛,有數百年時間,這裡千帆湧動、「夷夏雜處,東西交融」,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城,可說是世界經濟、文化與信仰的匯流中心。 祖籍泉南佛國 多元宗教並蓄 我的祖籍在泉州安溪,在未踏上先人故居地前,心已嚮往之。曾入境中國數十次的我,這次因公務機緣,生平第一次來到與台灣鄰近的福建,彷彿有條看不見的線,牽引著我與數百年前造訪中國的商人、旅行家、傳教士一樣,來到了昔日的世界大港之都─刺桐城。 有別於廈門市櫛比鱗次的高樓建築,在泉州漫步,立即被瀰漫多元文化風格的建築所吸引,特別是古意盎然的宗教建築,各種信仰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從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僅存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千年古剎開元寺,以及沿海城市守護神的天后宮媽祖等,各自信眾共處一地生活,兼容並蓄,呈現泉州歷史上的繁華盛況。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對素有「泉南佛國」之稱的泉州,曾經撰聯盛讚的詞句。身為佛教三寶弟子,來泉州自然不能錯過開元寺,這座福建省內最大的佛教寺院。 聽在地的友人說,泉州開元寺位於仍保留閩南建築的西街,加上此寺始建於唐朝(西元六八六年),一九八二年列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是很值得參訪朝聖的古剎。 還沒進入開元寺前,從遠處就可看見聳立於寺院內的兩座高大石塔,分別是東塔「鎮國塔」,西塔「仁壽塔」,雙塔相距約二百尺,七百年來經歷多次大地震、風雨卻屹立不壞,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一對石塔。此二石塔均為仿木構樓閣式,八角五層,高約四十五公尺,塔身雕有佛陀本生故事浮雕,門龕兩旁則有金剛、天王等神態各異的護法神。 大雄寶殿又名紫雲大殿、百柱殿,是開元寺的主體建築物。現存大殿為明朝重建的重檐歇山式建築。由於開元寺歷史悠久,宋元以來與日本佛教界交流密切,迄今寺內還保留日本隱元和尚的匾、畫,還有日本銅鏡及異國法器。整座開元寺堪稱是中外佛教建築,及宗教文化交流的大觀園,一點也不為過。 近代律宗高僧弘一大師晚年在閩南弘法十四年之久,一度駐錫泉州開元寺,最後圓寂於溫陵養老院。開元寺道場內亦成立「弘一大師紀念館」,展示珍藏大師在泉州生活的遺物、史料圖片、真跡墨寶等,除供民眾緬懷大師「一輪月明耀天心」的清亮風骨外,也為專家學者研究泉州佛教提供寶貴的資料。 我在泉州開元寺,與東西雙塔對視,觀想著塔面浮雕上演的佛國故事,亦思惟著弘一大師的悲欣交集。 祈風刻石留記 真諦譯金剛經 若要探尋泉州與海上絲路直接的關聯,且留下明確遺跡的,就不能不提及「山中無石不刻字」的九日山,以及鄰近此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廟。 延福寺又名建造寺,位於泉州南安豐州鎮九日山下,建於西晉年間,是閩南最古老的寺院;九世紀時,則增建供奉水神通遠王的「昭惠廟」。九日山自古就是登高望遠的所在,早在北宋至南宋期間,當時出入泉州港的許多遠洋船隊,夏季御西風而來,冬季乘東北風而去,因此每逢海舶往返季節,就由泉州地方政府官員到九日山延福寺昭惠廟,舉行祈求航海順利的典禮。 「來到文化名城泉州而不讀九日山,肯定會是個缺憾!」順著坡度和緩的九日山石階一路向上,欣賞著自唐代以降,多少的文人墨客在崖上題景、記遊,更有十餘方的海交祈風的刻字,我腦中瞬時浮現─數百年前,船舶冬季出海、夏季歸海時,官員迎接和歡送時的盛況,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有文字記載以來,第一位來泉州的是位印度高僧,還在九日山譯《金剛經》。」沿途中,九日山管理人員指著一塊無字的石頭,解說著真諦法師於六世紀時從印度乘海到中國,見九日山僻靜,乃擇西峰而居,還將《金剛經》譯為漢文。但真諦法師並無在山上哪塊石頭留名刻字,只有西峰一塊無字的大盤石,被懷念他的泉州人稱作「翻經石」。 基督石刻天使 形象千姿百態 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擁有大量文物古蹟,包括現存的十八個與海上絲路相關的景點,而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石刻陳列館也展示二百多件宋元時期伊斯蘭教、景教(今基督教)等宗教石刻,以及摩尼教遺址、遺物照片和婆羅門教寺院建築構件等,不難窺見東西方宗教交融的特色。 像是著名的「泉州基督教石刻天使」雕飾就非常獨特,四翼天使如菩薩般趺坐,祂們通常頭戴五方佛帽,身披翩然的飄帶、手捧十字架,或是雙手捧持禮物獻向蓮花十字架,是古基督教傳說天使在中國的演化;石雕上也常搭配道教的祥雲、伊斯蘭教的拱頂,文字則有八思巴文、突厥語、波斯文、拉丁文、英文及中文,如此千姿百態的奇特形象,揉合多元宗教元素於一體。 而在伊斯蘭文化陳列館中,更詳細記述著早年許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因著海上絲路的因緣定居泉州,且最終長眠在莿桐城;而從近代出土標示伊斯蘭曆的阿拉伯文墓碑與墓蓋石,彷彿無語地訴說這些移民曾有過什麼樣精采的人生,儘管這些只是湮滅於歷史長河的無數石刻的一小部分,卻為後世提供了中國與伊斯蘭國家友好的重要歷史見證。 尋根追本溯源 回歸最初方向 館內陳列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莫過於「穆斯林後裔家族區」。宋元時期泉州之繁盛,最終在一場場無情的戰火中趨於沉靜,多數外國僑民紛紛離去,有的阿拉伯及波斯穆斯林則選擇留下,且與漢人融合形成泉州特有的穆斯林後裔家族,包括:金、丁、夏、馬、郭、蒲、葛、黃等姓氏,其中又以丁、郭、蒲人數最多,在歷史變遷中形成較獨立的聚居群,同時移民活動持續不斷,家族網絡跨越海內、外。 外貌輪廓較為深邃的我,過去常被朋友調侃:「你祖先該不會是回回吧?」沒想到,此行參訪意外得知泉州安溪郭氏先祖原名為「伊本.庫斯」,果真與回族淵源深厚。過去的泉州,在我腦海僅是地理課本上的祖籍,感覺不似祖先輩與此地休戚相關;然這次親踏上泉州土地尋根,讓家鄉與故鄉原本是沒有交集的兩條路,逐漸交織在一起,像擰麻花般,最後於心交織成了一線。 如果說,台灣是我的家鄉,那麼泉州理當是我的故鄉。但漫長的台海相隔、種族遷徙中,此地是離我最近的靈魂驛站,而刺桐古城則冥冥中散發著一股能量,似指南針般牽引著我,回歸到最初的方向。 此生,我的故鄉在泉州。 前一篇文章 賞杜鵑 擁春體禪意 下一篇文章 永續懷念逝者 骨灰甕再生孕大樹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3【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4【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5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8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 探索實踐路徑2025.05.0309尤英夫 40年公益軌跡不停歇2025.05.0310【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悲懺法會南華登場 見證百萬人興學成就教育願心媽祖祈福文化節今擲筊求好日 將於9/27熱鬧登場白沙屯媽祖進香3/18出發 今晚放頭旗昭告四方 全台唯一水上遶境 復興宮媽祖石門水庫祈福 土地公迎頭牙誕辰 各地湧入大批信眾祝壽 鹽水武廟文昌祭傳承古風 道長為學子點竅門 作者其他文章北巿報業公會 《人間福報》任常務理事、監事大師對佛光人的期許創辦國際佛光會 弘法全球爭取國定佛誕 凱道同慶母恩佛光山是十方叢林 住持傳賢能 金門吉祥地 兩岸佛教共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