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天野
電視上熱播《武媚娘傳奇》,看著劇中人物一口一個「青雀」、「雉奴」的稱呼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唐高宗),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沒想到古人的小名也這麼生猛有趣,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啊!
小名,也叫乳名、奶名,是父母給孩子起的暱稱,並不正式,但意思簡單,琅琅上口,叫著親切,聽起入耳,令人難忘。古人的小名亦是如此,像唐朝皇室有小名的就不在少數。
李泰和李治的親妹妹晉陽公主小名「兕子」,「兕」指一種類似犀牛的異獸或者雌犀牛,給小女孩起乳名估計是後者;他們的上一輩中,李建成小名「毗沙門」,李元吉則叫「三胡」;後輩中,安樂公主叫「裹兒」,唐玄宗叫「三郎」,壽昌公主叫「蟲娘」。真是五花八門矣。
總結起來,古今起小名,無外乎三條規矩:
其一,借用身邊周圍的金石、花鳥、魚蟲,甚至是禽獸之名,隨口叫成。
晉獻公小名「蠆」(蠆是毒蠍),漢武帝劉徹小名「劉彘」(彘是豬),司馬相如小名「犬子」,蜀漢後主劉禪小名「阿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西魏權臣宇文泰小名「黑獺」,後周太祖郭威小名「雀兒」,宋太祖趙匡胤小名「香孩兒」,王安石小名「獾郎、獾兒」。
還有些十分古怪小名,像鄭莊公叫「寤生」(難產),晉成公叫「黑臀」(黑屁股)。這個小名很酷,但絕不是個案,跟它有一拚的還有周桓公叫「黑肩」、楚公子子皙叫「黑肱」、衛侯弟衛子叔叫「黑背」、齊桓公叫「小白」、包拯叫「三黑」。
其二,以排行、數字命名或出於迷信特意取用。
以排行起小名的,前面提的李元吉、唐玄宗、包拯都是,還有謝安叫「阿大」,高佑叫「次奴」,田特秀叫「五兒」,鄭和叫「三保」等。
數字小名最出名當屬明太祖朱元璋,他原來叫「朱重八」,元末風俗以父母年齡之和給孩子起名,重八這個數不小哦;後唐末帝李從珂正月二十三日生,小名「二十三」。
古人也迷信賤名好養活,魏晉到唐宋出現許多帶奴、婢的小名,古人篤信神佛,於是有了奴婢和佛神聯結的怪名,譬如:潘安叫「檀奴」,王獻之叫「官奴」,劉裕叫「寄奴」,陳叔寶叫「黃奴」,馬仙琕叫「仙婢」,盧思道叫「釋奴」,白幼美叫「金剛奴」,李從珂叫「菩薩奴」等。
其三,討口彩。
這就跟現代人小名寶寶、寶貝差不多。古人好用龍、虎、鳳等瑞獸入名,譬如東晉王導小名「阿龍」,顧愷之小名「虎頭」,西燕國主慕容沖小名「鳳皇」。
哪個才是最廣為人知的小名?
曹操有兩個小名,一為「阿瞞」,一為「吉利」。後者雖忒討口彩,但遠不如前者出名,為啥呢?一是有本史書叫《曹瞞傳》,二是因《三國演義》的「義務宣傳」。
據說「阿瞞」也是唐玄宗的小名,古今第一小名之位非它莫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