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食俗 吃餃子歷史久遠

王仁湘 |2007.02.13
690觀看次
字級

什麼最好吃,中國北方人有一句這樣的回答,「好吃不過餃子。」因為好吃,所以過年的時候一定要吃它。大年初一吃餃子,這是北方人的風俗。餃子在現代早已不是北方人的專愛,南方許多地區都有餃子,而且一年之中,常常可吃,並不僅限於大年初一。論說起來,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是相當久遠了。

據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提及,餃子在明宮中稱為「扁食」。說正月初一,「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餃子作為大年初一的約定美食,可能是起於明代,而且還有在餃子中包物的特別遊戲內容。清代《燕京歲時記》也說,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作角(餃)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這話就有些誇張了,改成「北國皆然」就妥貼多了。當然這裡的「國」,也許特指京城。

與新年食俗有關的,古時還有名為「破五」的風俗。《民社北平指南》說:「初六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北方人不興吃米飯,倒也無所謂,煮餃子就解決了。

《天咫偶聞》說:「正月元日至五日,俗名破五。舊例食水餃子五日,北方名煮餑餑。今則或食三日、二日,或間日一食,然無不食者,自巨室至閭閻皆遍,待客亦如之。」從大年初一起,一連吃五天的餃子,從富貴之家到平民百姓,都是如此,這就是北方人過年的講究。不過,現在的北方人不會再連吃五天的餃子了。

在更早的唐宋時代,餃子就是美食。據明人張自烈《正字通》說,餃子在唐代有「牢丸」之名,又稱「粉角」。宋代稱「角子」,《東京夢華錄》說汴京市有賣「水晶角兒」和「煎角子」。

餃子古有牢丸、角子、扁食、水包子、水煮餑餑等名稱,也有稱為餛飩的時候。北齊顏之推有一語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偃月形的餛飩,其實就是餃子。因為讀到顏氏此語,於是烹飪學界以為餃子起源於南北朝,因為這樣的餛飩,確實是標準意義的餃子。

明代已出現專用的餃子名稱,《萬曆野獲編》提到北京名食有「椿樹餃兒」,原句是「細皮薄脆對多肉餛飩,椿樹餃兒對桃花燒麥。」句中對餛飩、餃子、燒麥已有明確區別。

清無名氏《調鼎集》中對餃子與餛飩也有明確區分,不再將它們混為一談。不過直到今天,也仍是有些地方將餃子稱為餛飩。餃子和餛飩形狀雖有明顯不同,食法也有差異,但在有些地方對它們的稱謂是含混,這與史料上沒有分清彼此是有關係的,其中的淵源可以推定到顏之推的時代。

餃子在更早的文獻中是很難考究明白了,因為「餃」字初始的意義是甜滋滋的「飴」,與餛飩和餃子沒有一點聯繫。雖然文獻難覓,考古卻發現了它的蹤跡。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曾發掘出不少點心實物,出土的麵食中居然見有餃子,無論形狀和顏色都保存相當好,實在難得。這些唐代的餃子,與現代常見的餃子在大小形狀上幾乎是一模一樣。只是好口福的唐代阿斯塔那地區的居民,是不是只限於大年初一吃餃子,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吐魯番的阿斯塔那還不算是最早的。重慶忠縣的一座三國時期的暮葬中,出土一些庖廚俑,也是飲食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料。其中有兩件陶塑表現古代廚師正在廚案邊工作,而廚案上的中心位置恰好擺著捏好的花邊餃子。這說明在長江三峽地區的三國時期,餃子已成為人們喜愛的美食。這個發現自然就使餃子起源於南北時期的說法失去意義,而且這是形象標準的偃月形餃子。

還值得提到的是,在山東滕州薛國故城的一座春秋晚期墓中,見到隨葬的銅器裡有一種呈三角形的麵食,長五至六公分,這應當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餃子,只是它的形狀還不算太標準,或許是最原始的餃子,它的樣子更像是餛飩。

(台灣商務印書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