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蓮香育鯨豚 維護生態平衡

 |2005.10.04
332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中華鯨豚協會創會理事長周蓮香,執教於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被公認是台灣最早專研鯨豚者,推動保育更是不遺餘力。

一九九○年春,澎湖屠殺大批海豚遭國際媒體披露後,本地保育界的批評隨即紛至沓來。不久,澎湖縣長召開產官學多方代表會議,周蓮香代表台大動物系出席會議,原本專注於陸地動物研究的周蓮香,在國際代表的引導下,在海上餵食海豚而深受感動,當場決心要做鯨豚的研究和保育。

當年八月,台灣野生動物保護法增加了「鯨目」,把鯨豚列為保育類動物。雖然國家立法保護,但研究經費卻付之闕如,周蓮香並不氣餒,自己到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取經」,請教專家和學者,後來獲得農委會補助。

一九九三年,在國科會補助下,她聘請加拿大博士研究生王愈超來台做研究,在他領軍下,次年元月在宜蘭蜜月灣解剖了一頭擱淺的偽虎鯨,拉開台灣鯨豚解剖史的第一章。

周蓮香決定要做鯨豚研究時,目標鎖定保育。她走訪中華搜救總隊,得到呂正宗總隊長慨然允諾協助,第一批潛水員義務參與,為鯨豚救助打了一劑強心針;九六年成立「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獲農委會保育科補助,開始全民合作的救難工作。同年,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成立「鯨豚小組」,過兩年成立中華鯨豚協會,以倡導鯨豚研究、欣賞、保育及教育。許多「擱淺處理組織網」的成員都是協會基本會員。

保育概念是抽象的,發展賞鯨業以吸引遊客,保護鯨豚以顯示海洋的健康和生態平衡,讓人和鯨豚彼此悠遊自在,更是當務之急。周蓮香因此呼籲,船隻在五百公尺距離時就應減速,在海豚群中間則要「怠速」,而碰到母子鯨豚時,更要靜止不動。在鯨豚協會推動下,漁業署在賞鯨旅遊上推出一系列改善措施,「賞鯨標章」即是一項。

周蓮香表示,任何教育都要從小扎根,協會去年以鯨豚為主題設計一套適合國小學童使用的生態保育教材,包括幻燈片、投影片及活動器材。接著培訓義工師資,並實地到各國小推動鯨豚保育。「別說資金,光是人手我們就永遠不嫌多!」鯨豚協會僅一百三十多位會員,不過它專業性很強,很多會員是教員、潛水員和救難協會成員,稱得上「少而精」。

作為頭兩屆理事長,在她親和力感召下,團結一批義工,以大學生為多,還有退休教員和上班族,個個朝氣蓬勃活力充沛。儘管起步晚,人手又少,周蓮香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們在調查研究上,包括賞鯨,都堅持專業精神。」(陳若曦)
周蓮香的故事登於「源」雜誌九月、十月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