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真正的認識過我自己。
生長在彰化鄉村,讀的是鄉下小學。中學時考上一所彰化縣有名的私立中學,入學考考得莫名其妙,也沒有特別準備,就稀里糊塗的被分進了第一班。
那個班級是所謂的數理語文資優班,其中有所謂不上課、不讀書也會考一百的學霸,當然也有程度落差大、腦袋不好使、在嘗試認真一次後發現永遠及不上他們高度,就沒有耐心、毅力想要用努力彌補天賦、超越他們的我。
「校排成績維持住就好」,現在想想,國中的我,似乎就是這種想法,因為知道自己再怎麼努力,也超越不了。偶爾努力一下,突破一下自己,就可以開心得手舞足蹈;偶爾頹廢一下,成績掉了,也沒什麼,我知道我一直都很堅強。
我沒有參加基測。直升高中,校排也大概跟國中一樣,普普通通。反正成績跟以前一樣差不多,沒有任何一科特別好,就是一個平凡到不行的學生。說實在,我對於成績不怎在意,讀書也沒特別用心。
高二後,開始分組排名,因為社會組人少,輕輕鬆鬆得來的名次就很漂亮,第一次,我嘗了當頂尖、被人崇拜的感覺。然而,從底層爬上去的滋味我沒有嘗過,但是從高塔滑下來的感覺,不久,我就親身感受到了。
有些事情一生可能永遠都不會忘吧!國中的時候,聽到學霸在那邊喊:「九十五!好低!」然後開始哭,我覺得莫名其妙而且很生氣,甚至還會和同學嘲笑他們──未免也把成績看太重了吧!
高中分組後,我變得有信心,我知道只要認真一點,只要用心一點,排名可以拉上去。我開始認真努力,同時享受付出得來的果實,在一次又一次成績提升的過程中,我找到了方向,也愈來愈奮發。直到那次段考,那是我至今以來,最認真讀書的一次,幾乎每科科目考了全班的頂標,偏偏花了最多時間、費了最大心力的數學,考了僅僅三十六分。
一切都被毀了。
我以為我能釋然……從小到大不就這樣過來的嗎?成績就這樣啊!一樣嘛!
在學校,我沒有哭,想起以前嘲笑那些在意成績的人,我怎麼好意思哭?但一回到家,眼淚開始不停地流出來。我告訴自己:「我一點也不想哭的。我一直都很堅強。」我對著鏡子嘗試微笑,希望找尋以前那個不管成績如何,依然可以笑著面對陽光的自己。可是眼淚一直氾濫,我管不住自己的眼淚。
悲傷,莫過於你付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努力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卻因為一步之差,失去了所有。難過,莫過於你滿懷期待想要向上發芽,卻又被沉重的泥土壓住,無法掙脫。
原來,當人開始去在意一件事情,會變得脆弱。
原來,我自認為的堅強,是因為從不在乎。
原來,我從來沒有真正認識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