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一般多在陽曆二月四日左右。
古諺云:「一年之計在於春。」按中國傳統,立春是迎接春氣的祭儀,與農事活動十分密切。據《陝西城國縣志》記載:「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聖,鞭土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蕃息也。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
迎祭芒神(統管農事的地神),要把「立牛」和「打牛」作為儀式。此俗大約始於六朝,盛於唐代,後來各代相沿。
所謂「立牛」,就是把用泥土雕塑成的春牛立於縣城東門外,旁邊再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作「耕夫」,表示立春節令的到來,啟示人們準備春耕。耕夫站立的地方頗講究,人站牛前,表示春令早來,農事宜提前準備;人立牛後,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
立春日還要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官府於立春這天奉牲禮果品於芒神、土牛前。正午,吏民擊鼓,官員執柳枝(即春鞭)鞭打土三下,然後交屬吏與民輪流打牛。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表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此時又紛紛捲土塊入圈,象徵槽頭興旺。是日天晴,萬民高興,預兆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倘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注定這一年的年景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