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皮沒有肉」是筆者認為台灣旅遊最大問題,一大堆的「季」與「祭」與「節」,名目不一樣,但內容大同小異,除了賣東西以外,還是賣東西,而且所售貨物並無特色,動態活動不是搗麻糬、原住民跳舞、模特兒彩繪,就是大胃王比賽、選美;因為缺乏深度,繞會場一圈下來,也沒有豐富到腦袋,更談不上有什麼感動。
政府積極推廣一鄉一特色,春節也因具有慶典色彩,兩相結合,應該會變化出多樣且有特色的旅遊行程,有賴地方政府與當地文史工作者、居民合作。
高雄縣美濃鎮保有客家的生活型態與風俗習慣,當地文史工作者在向外推展觀光的同時,也極力保護傳統,他們不做消費式的觀光推銷,而是以導覽的方式,帶領遊客認識美濃的敬字亭、油紙傘、雙溪熱帶母樹林、黃蝶翠谷、粄條街,讓人看得到當地的靈魂。如春節推出客家傳統年的體驗活動,相信一定可以吸引人潮。
但是宜蘭白米木屐村雖名為村,大部分的遊客每每只能參觀三棟平房,十五分鐘結束觀賞,再到下一個景點,因為缺乏規畫,壞了遊客對木屐村的憧憬。
除了人文之旅,儘管是放鬆的休閒旅遊,當地政府與業者也應注重心靈層面,而非包裝與遊客的「荷包」層面,旅遊只要有皮有肉,遊客盡興而歸,相信一定會再重遊,業者也不怕沒錢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