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廣才
二月十四日是情人節,英文叫「St. Valentine's Day—聖瓦倫丁日」,這是要紀念一位偉大的情人嗎?不,這是要紀念一位為情人犧牲的「瓦倫丁神父」。
古羅馬有一個暴君叫克勞多斯,他不斷地對外發動戰爭,所以徵召許多年輕人上戰場。但沒人願意離開妻子去打仗,怨聲載道。
克勞多斯認為,都是「結婚」的錯,害男人不願為他效力。所以,他祭出相當「天才」的作為,下令不准舉行婚禮,若已訂婚的,也必須解除婚約。他認為,這樣士兵就沒有後顧之憂,但是,他這道命令使上戰場的人還沒被戰爭殺死,心就已經破碎。
瓦倫丁神父認為,克勞多斯的命令違反天理,沒有遵守的必要。所以,當有情人冒險跑來求他幫忙證婚,他便冒險幫他們在祭壇前舉行婚禮。當時只有瓦倫丁神父敢反抗無理的命令,因此,很多情人都悄悄地請他福證。
紙包不住火,事情被克勞多斯知道了。他派人逮捕瓦倫丁神父,把他關進地牢,神父最後受盡折磨而死。
在某年的二月十四日,瓦倫丁神父被人葬在聖普拉教堂。
歐洲在基督教還未興盛前,本來有一些古老的習俗,人們會在「牧神節」,男女互相換禮物,表達情意。基督教興起後,教會並不想一味壓抑原有歡樂的節慶,於是就把「牧神節」改成「瓦倫丁日」,瓦倫丁神父的事蹟便與古老的節日合一,成為今日的「情人節」。
情人節這樣美的節日,由來卻是勇者為成全他人的愛情而犧牲。我們要知道,今日我們所擁有的「自由」,即使是非常基本的人性需求,都是前人一點一滴力爭而來!
(作者為格林文化出版社發行人、本文摘自《今天:366天,每天打開一道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