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明
「眠夢」一詞顧名思義,是在睡眠時作夢。此語出現在佛經最早的例句,是東晉安帝義熙六年(西元四一○年)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合譯之《四分律》:「最初未制戒無犯。時有比丘散亂心,眠夢中失不淨。」指佛陀尚未制戒之前,有比丘由於心過於散亂,致夢中有失不淨。
接著於南朝蕭齊永明七年(四八九年)僧伽跋陀羅翻譯出《善見律毘婆沙》:「有智慧比丘,若眠夢慎莫動善。」也是要慎防眠夢中有失。
至隋朝淨影寺慧遠,約五六二年所撰述的《維摩義記》:「倒想八識真心而為本也。如人眠夢報心為本,真心無緣,無所依託。故曰無住。」此言一切因緣皆空,八識哪能為真,就如同睡夢中人,以為心即本,殊不知真心不假外緣,也無可依附。故名為無住,是捉摸不定的。
到了唐朝,「眠夢」一詞可說更為盛行,單單玄奘所翻譯的各經、論就用了十四次「眠夢」之多。此詞自東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都為通行語,於《大正藏》、《萬續藏》等資料中出現的例句可謂數不勝數;然入清之後,在語言中便形同斷層,至今普通話已不聞「眠夢」二字。至於古時為何不用「睡夢」來表達「眠夢」呢?
依照清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查考主要在「睡」的本意是「坐寐」,僅是坐著打瞌睡而已,並不表示熟睡狀態,其意義古今大不同;現今之安眠多作「睡覺」,但「覺」字本義「寤」,即是省悟、明白的意思,睡覺二字在古代是指從睡眠中「醒」了。所以,古人將睡眠的「眠」與作夢的「夢」組合為「眠夢」,以表示睡眠時的作夢,是十分恰當的。
「眠夢」是到了清初就從普通話中逐漸流失,僅閩南語仍保留著它的古音古意,此暢行於全球六千萬名閩南語族群的口語中,其閩南語的注音符號是(ㄇㄧㄣ2 ㄇㄤ3),而國際音標則為(bīm mǎƞ)。如今閩南語的「眠夢」比古代使用的更廣泛,不只睡眠時作夢如此說,連作白日夢、打妄想,都說成「作眠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