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學術高牆 教授出書傳知識

記者郭士榛、羅智華台北報導 |2015.02.12
1267觀看次
字級
台北國際書展昨天開幕,總統馬英九開心選書。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郭士榛、羅智華台北報導】第二十三屆台北國際書展昨日開幕,總統馬英九主持開幕典禮,頒發書展大獎。馬英九表示,台灣每一百萬人擁有一千八百種新書,全世界排名僅次英國。

今年書展主題國為紐西蘭,毛利舞團演出展現文化特色,震撼力十足。

近年網路創作帶動許多素人躍升文壇,其實不單網路作家吸引買氣,國立大學出版社創作主題也日益多樣,不少學者搖身人氣作家,台大教授歐麗娟撰寫的《大觀紅樓》上市不到一個月賣出上千本。

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主題是「搭一座知識之橋」,用木頭搭起一座四公尺高的書橋,傳達「大學校園圍牆沒有那麼高,也沒那麼厚」的理念,讓民眾了解大學出版的創作絕非曲高和寡,而是貼近民眾生活,讓學術也能與大眾對話。

「未來教育部會多挹注出版中心經費,鼓勵教授出版對社會有益的好書。」出席聯展的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閱讀是開啟學習視野、啟發思考的最好方式,也是傳遞知識與思想的視窗。

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展區在台北世貿展覽一館C317展位,除了展出十所大學出版的三千多冊圖書,還舉辦二十六場講座,國家文藝獎得主魏海敏、國寶級歌仔戲大師廖瓊枝都將分享人生經驗。

馬英九為書展開幕,頒獎給書展大獎得主駱以軍、林俊穎、顧玉玲、劉克襄及張贊波;首度獲書展大獎的香港作家陳浩基由皇冠出版代表領獎。

馬英九指出,台灣每年出版四萬二千種新書,每一百萬人就擁有一千八百種新書,密度僅次於英國,與斯洛維尼亞並列世界第二;全台一千二百萬人擁有圖書借書證,每二人就有一張借書證,令人驚訝。

馬英九表示,台灣正體字雖不及中國大陸十三億人使用簡體字多,但在華人社會扮演重要角色,希望繼續保持正體字傳統。

馬英九逛書展買了十一本新書,包括紐西蘭作家伊蓮諾.卡頓獲曼布克獎的作品《發光體》、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劉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田中實加《灣生回家》、阮義忠《正方形的鄉愁》、芮納.米德《被遺忘的盟友》、齊邦媛《洄瀾:相逢巨流河》、漢寶德《文化與文創》,及《我們生命裡的七七》、《如何打造社會企業》和《東亞歷史漫遊》。

台北國際書展即日起至十六日於台北世貿中心一館、三館登場。匯集六十七國參展,超過四百位中外作家出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