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信用評等機構科法斯公布「2007年全球國家貿易風險展望」,台灣受到「延遲付款」企業比率超過百分之十的拖累,首次被列入「負面觀察名單」,此項變化雖對外國投資台灣的意願,沒有出現立即且具體的影響,但是極可能造成外資和台灣廠商往來時的疑慮,進而縮減貿易額度,對倚賴外銷的台灣經濟造成衝擊。
許多國際學術或信用評等機構,都會定期公布評估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主權評等、償債能力、政治風險等報告,雖說結果不一定能確實反映台灣狀況,有時也難免因以外國觀點評估,而失之偏頗,但整體而言,我們應該虛心受教,作為改進參考。
「數字會說話」,統計分析資料的依據是科學與量化的客觀指標,就算國情不同,報告也不至於不值一看。台灣目前的困境,在於執政者刻意「鎖國」,但企業卻是走自己的路,紛紛到大陸或是越南設廠,甚至逐年擴大投資規模,反觀台灣的生產線迅速萎縮,不但高科技產業紛紛裁員關廠,連傳統家電業的龍頭大同公司,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準備關閉板橋廠,生產基地移往越南。
同時報載,由於資金外流嚴重,台灣的外匯存底正在減少中,不但個人購買能力下降,連企業的支付能力也遭到波及,「延遲付款」企業比率超過百分之十,代表的是台灣一般企業的融資日益困難,財務體質變差,一旦出現政局動盪的「系統風險」,很可能一家倒下,就會拖累中下游往來廠商跟著財務吃緊,最後演變成為金融風暴。
種種資料顯示,台灣經濟已面臨石油危機以來的嚴峻考驗,呼籲執政黨暫且放下統獨之爭,別老是在「二二八」前夕搞族群分裂的把戲,多看看外國的評等報告透露出什麼警訊,免得台灣一再向下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