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項研究發現,食欲可作為老人家死亡風險指標,食欲佳、飲食多樣化的長者,死亡風險明顯較低。
這項研究由國防醫學院食科所博士候選人黃怡真、公共衛生系教授李美璇、國衛院客座教授Mark L.Wahlqvist共同發表,研究人員利用一九九九年至二○○○年老人營養調查資料,對一千八百多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面訪和飲食回憶問卷,並追蹤他們十年後死亡情形。
李美璇表示,研究團隊只問老人家一個簡單問題:「最近胃口如何?」受訪者可選擇「很好、普通及不好」,在配合性別、年齡、運動量、健康狀況等其他變數,發現胃口差老人死亡風險較胃口好增加五成,胃口普通老人死亡風險也較胃口好的增加一成。不過,飲食多樣化則可抵銷食欲不振所缺乏的營養素。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食欲》(Appetite)國際期刊。
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以臨床經驗為例,食欲差老人營養狀況都不好。老人家食欲好壞標準,以攝食量百分之七十五為尚可,百分之五十為差,尤其老人對口渴敏感度變差,又怕跑廁所,應注意攝取水分及纖維素,並補充鈣質。針對吃素長者,鄭千惠提醒要補充維生素B12,B12多存在肉類食物,一旦B12缺乏容易造成認知問題差。
李美璇呼籲,照顧者若察覺老人家食欲不振,或老人家自覺食欲變差,應了解背後原因,注意飲食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