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華嚴經》的五十二位階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首先說「十信」。
「信」的涵義極廣,中國人說「人無信不立」指的是誠信、守信,但佛教的「信」則指崇信、敬信。《成唯識論》釋義為:「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此外《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總之,敬信三寶、深信因果,堅信自己有成佛的可能,乃「信」之綱要。
近代哲人方東美則說:「《華嚴經》宗教起點的第一步是信仰」,他進一步地解釋:「假使我們不信仰它,那麼我們根本就是一個懷疑主義者時,這個宗教精神馬上就不了了之……」(見方著:《華嚴宗哲學》)。是指若我們對於華嚴的一真法界抱著懷疑態度,怎能契入其事事無礙的境界?連一代哲人都強調「信」的重要,可知確實不容忽略。
本欄曾說《華嚴經》並無「十信」,因卷十四的〈賢首品〉出現大量「信」之敘述,故而後人便將該品視為「十信」,使得本經的「階位」趨於完整。
其中重要的偈頌是:
「信能惠施心無吝,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於境界無所著,遠離諸難得無難,信能超出眾魔路,示現無上解脫道。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若得信心不退轉,彼人信力無能動。若得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則能遠離惡知識」。
然而最流傳廣遠的莫過於「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一偈了,至今仍奉為圭臬。
由於《華嚴經.賢首品》受到華嚴宗的重視並大力宏揚,因而華嚴宗又名「賢首宗」,三祖法藏被尊為「賢首和尚」。我們通常把「台」、「賢」二宗並舉,指的就是天台宗、華嚴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