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龜山島
圖//琹川
島嶼成要塞,曾為火砲射擊試驗場。
圖//琹川
文與圖/琹川
出了坑道復往前行,可見湖邊露台上有一尊手持甘露瓶乘龍的白色觀音,面對著悠碧水波,默默地守護著島上軍民;乘龍觀音像約興建於民國七十年間,據說當時由於士兵常常無故失蹤,傳言四起,軍方遂在湖邊的環湖步道上興建了這座觀音像,並逐漸變成島上信仰中心,一旁的導遊口沫橫飛地述說此座觀音有多靈驗。觀音背後的山巖是岩漿冷卻形成的火山岩,直橫交錯,地質極為特殊。我們沿著環湖步道爬登,兩旁樹木蓊鬱,石徑上灑滿了白亮的陽光與褐紅的落葉,岸邊枝椏凌波,行至高處還可以俯眺整個湖景,周遭幽靜極了。
出了步道,經過湖邊一座木作樸雅的涼亭,來到了普陀巖後方的一處湧泉,由於龜山島雨量夏少冬多,坡度陡河谷短,因此無法形成經常性的流水,而這座湧泉冬季則持續有泉水湧出,居民有時取為民生用水,稱之為「冷泉」,並譽之為龜山島的「生命之泉」,據稱冷泉的水質、冷度與蘇澳冷泉相似。今清澈的泉水上種植著美麗的睡蓮,雖已值秋,幽謐湖面上仍擎出一朵雪白的花苞,彷彿含笑地迎接我們的到訪,而步行至此正好完成了繞湖一周。
其實兒子最想去的是四○一高地,聽導遊說要爬一七○六級階梯,來回至少要三個多鐘頭,我們聽了就先腿軟了,齊聲對他說:下次你自己來吧!說歸說但可以想像登上高地,環顧俯瞰龜山島及海天的壯觀視野,自又是另一番難得的經驗吧!龜山島寧靜樸實的美,要親臨其境才能領會。下午一點多離開時,突然變天,灰濛頓時掩至,再度走過鐵橋時,我發現橋下岸邊的岩石上有好多螃蟹在爬行,生態極好,幸福的螃蟹再見囉!回程二十分鐘就抵達烏石港了,有另一批遊客接著等登船,我有點同情他們,慶幸自己一早就出發了,果然「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台灣的氣候往往午後就變天,所以要遊龜山島,最好趕早。
回到本島,當我再次站在沙灘上遠眺龜山島時,感受更深了,當喧譁的遊客離去,整座島恢復了原先的靜寂,龜山島安靜的蹲在那裡,守護著自己的美麗,也守護著這一片蘭陽平原。而在這裡成長的宜蘭人,不管是出外打拚或是欣喜歸來,龜山島在目送與迎接之中,始終是鄉人最忠實的精神象徵。
每當蘭陽的孩子搭火車出外
當他從右手邊的車窗望見你時
總是分不清空氣中的哀愁
到底是你的,或是他的
……
每當蘭陽的孩子從外鄉搭車回來
當他從左手邊的車窗望見你時
總是分不清空氣中的喜悅
到底是你的,或是他的
想起了老作家黃春明的〈龜山島〉一詩,詩中道出了宜蘭子弟對龜山島濃厚的依戀之情,而我不是宜蘭人,卻愛上了龜山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