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李登輝日前說,早年經濟成長每年百分之十,如今維持百分之三都有困難,且物價指數不斷上漲、失業率攀高,教老百姓如何生活?他抨擊說,目前台灣面臨人民對國家發展失去信心,政府又無正確施政方向,如今台灣經濟都是靠過去累積的基礎,是在吃老本。
平心而論,這些話真正說出老百姓的心聲,而陳總統在抵達友邦聖克里斯多福訪問時,意有所指地說:「大人不在,台灣快吵死了!」陳總統既然把自己稱為「大人」,就應該捫心自問:「台灣為什麼快吵死了?」如果台灣民生富裕、國泰民安,既使大人不在,一樣會平安無事,現在「大人」不在,連李前總統都講話了,還不反省嗎?不要再推說是「在野黨為反對而反對」了,趕緊拿出「拚經濟」的救命丹吧,民眾再也等不下去了。高雄客(高雄市/商)
八月份國內景氣對策信號亮出近六個月來第一個代表好轉的綠燈,讓經建會官員相當高興,不過經濟景氣真的有變好了嗎?相信多數民眾及廠商都覺得不好,這代表景氣對策信號和現實環境脫節了,似乎有必要修改。
目前景氣對策信號由九個經濟因子組成,分別為貨幣供給額、直接及間接金融、票據交換及跨行通匯、股價指數、製造業新接訂單指數、海外出口值、工業生產指數、製造業成品存貨率及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等九項,其中貨幣供給額年增率代表的是市場資金的流動情形,股價指數變動率代表投資人作多或作空,其實和實質經濟景氣相關性不大,反而和金錢遊戲比較有關,用這種指標來衡量經濟景氣恐會失真。
此外,製造業新接訂單指數及工業生產指數雖然增加,可是由於台灣的製造業多數為台灣接單、大陸生產,而且利潤繼續用於投資大陸,因此這些指標成長實質的受益者是大陸而非台灣。
難怪經濟指標在過去幾年,曾出現好幾次景氣好轉訊號,甚至是過熱的紅燈,可是民眾卻一點都感受不到景氣好轉,只是淪為執政者的政績宣傳工具而已,因此為了更能反映真實的經濟情形,景氣對策信號該修改了。林艾明(台北市/金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