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關係圖像由溝通的網絡勾畫出來。
圖/花生娘
文與圖/花生娘
在臉書上看見一位女性作家的短文,提到國中階段的女兒和爸爸的感情依然很好,時時挽著爸爸的手,上傳的照片,讓人看了動容;她反思自己的個性倔強,與父親關係疏離,不曾有這樣挽手相依的經驗,因為當時年少,豈能料到家人之間也是緣分有限,相聚有時。
孩子年幼時,和父母的關係大多親近,女兒稚小時,太久沒見到爸爸,會因太想念而哭泣,一聽到門口傳來鑰匙轉動的聲音,必定飛奔至門前相迎,或來個無尾熊抱。爸爸無意間說起又忙又累,女兒也會很貼心地回以:「沒關係啦,我幫你捶捶背!」對於愛的表達更是毫不吝惜,經常摟摟抱抱,互通愛語。
對照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與父母的互動漸趨冷淡,或許是成長的必然現象,但或許不只如此。
最近,一家電信公司的系列廣告,表達的是家人一句不耐煩的話,對彼此的傷害,如果沒有覺察,日積月累下來,對親情造成的嚴重損傷,難以復返。廣告重現日常的應對,譬如孩子打電話給媽媽,請媽媽來接她回家,但媽媽因為很匆忙,對孩子的回應是:「我已經在路上,妳很煩耶,不要再打來了!」同時,錄下孩子的反應,讓媽媽即時觀看,了解自己隨口無心的話語,竟讓孩子萬分委屈紅了眼眶,甚至流下眼淚。
同樣地,成年的孩子忙於工作,對長輩的關愛叨念,有時也相當不客氣地回應,同樣讓父母傷心落寞。
家人的關係隨著一言一語層層疊疊,最後建造出來的樣貌,完全反映在互動上,每一句話的力量都牽動著關係的冷暖濃淡,要時時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時光,要隨時提醒自己,「謹言」總在「慎行」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