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經濟部統計,近年台灣與中國大陸併遭反傾銷調查或課徵反傾銷稅案件數攀升;此外,台灣遭反傾銷調查和課稅案皆是主力出口產業,包括化學品、鋼鐵、自行車、汽車用輪胎、太陽能電池等,恐成未來出口一大隱憂。
經濟部官員表示,近年國際貿易壁壘事件頻起,中國大陸因經濟體制特殊,常成他國「頭號大敵」,又因兩岸產業分工密切,波及我業者。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統計,從一九九五年到去年,中國大陸累計遭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高達七百四十件,居各會員國首位,其次是韓國二百零七件和台灣一百六十六件。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我國很少遭反規避調查,近年卻因為部分業者進口大陸產品再偽標成MIT出口,造成他國對我展開調查,如歐盟對台灣矽金屬、玻璃纖維就是一例;反規避指遭實施反傾銷措施國家,透過其他方式規避,如在進口國或第三國組裝或移轉製造來源。
對於業者如何控管風險,萬國法律事務所合夥人黃帥升表示,最直接的解決之道是提升產業分工區別程度,降低中國遭課反傾銷稅產品在台灣成品中的比例。
他說,一旦中國廠商被課稅,產品就送來台灣組裝再出口,試圖規避,結果就是台灣產品被視同中國產品,一起課,「兩岸產業鏈分工,的確會造成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