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陳信翰說明,葉姓工程師左眼瞼下垂,眉毛位置較高,形成大小眼(上圖),經手術後,問題迎刃而解(下圖)。圖/趙容萱
【本報台中訊】台中市一名二十多歲男子,因為先天性眼瞼下垂,常被誤以為在打瞌睡,經中國醫大附醫進行手術後,解除多年困擾。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陳信翰昨天說,這名男子因先天性眼瞼下垂,常被質疑打瞌睡。而且因為只有單眼受到影響,大小眼讓整張臉失去對稱。
陳信翰指出,正常的上眼瞼,不會蓋過瞳孔超過零點一公分,超過時就可以算作眼瞼下垂。先天性病患的提眼瞼肌,多半由於不明原因發生病變,有時侵犯單眼,有時雙眼都遭殃。如果程度嚴重又未及早矯正,可能會造成弱視,影響一輩子。
至於後天性眼瞼下垂,陳信翰說,可分為神經性、肌肉性及外傷性;神經性往往是腫瘤或病變,造成第三對腦神經受損,使得控制提眼瞼肌神經無法作用。肌肉性常見於老年人,因眼部肌肉脂肪退化而逐漸鬆弛,形成俗稱三角眼,但必須與重症肌無力區分清楚。外傷性眼瞼下垂則是提眼瞼肌意外受損。
陳信翰認為,不管先天或後天因素,一定要確實釐清,才能決定治療的方式,若需進行手術,也要好好評估眼瞼下垂嚴重度,以及提眼瞼肌功能好壞,選擇適當方法。眼瞼懸吊術、提眼瞼肌截短移前術、瞼板固定、經皮切開提眼肌摺疊術等,都是選項。
陳信翰提醒,先天性患者從小就無法清楚看世界,腦部視覺中心難以正常發育,很早就會陷入弱視,最好幼童即矯正。另一方面,因為額肌代償作用產生,往往使患者眉毛高低不一。
他強調,術後有段時間眼瞼無法完全閉合,眼睛會過於乾燥,須配合人工淚液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