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恭讓教授
安徽青陽縣人,蕪湖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畢業,南京大學哲學所碩士,北京大學哲學所博士,曾任中學教師三年,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政法學院副院長。圖/記者邱麗玥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年輕時充滿理想,曾立志當作家,遍覽群書,研究西方哲學,卻找不到心靈的歸宿,直到在圖書館翻閱明成祖朱棣集注的《金剛經》,才找到生命答案,當場痛哭流涕,從此走向佛教研究的路。
從小深厚佛緣
選擇佛教研究
程恭讓的家鄉,位於中國大陸九華山的後山,當地民間對於地藏菩薩的信仰深厚,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的地藏菩薩聖誕,遠近地區的民眾都會來祈福朝聖。他表示,在那樣的年代,佛教信仰依舊留存民眾心中,令人印象深刻。初中在文革時期的寺院裡讀書,蕪湖師範學校中文系畢業後,曾在九華山腳下的兩所中學擔任三年語文教師,程恭讓表示,成長階段與佛菩薩有深厚因緣,八識田裡早已埋下了種子,讓他選擇研究佛教。
他在中學時期,曾立志要當作家,從瓊瑤、金庸的小說到古典四大名著皆有涉獵,同時也讀托爾斯泰、杜斯妥也斯基等翻譯名著。上大學後,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不僅閱讀德國古典哲學的黑格爾、康德、馬克思等著作,也讀海德格、叔本華、尼采與沙特的存在與虛無等學說,畢業論文即是《叔本華美學思想研究》。他寫了不少文學劇本、中短篇小說,但歷經幾次投稿被退稿的嚴峻打擊,從此將重心轉向哲學研究。
熱情探求事物
經典降伏其心
八○年代末期是中國社會思想活躍、充滿理想主義精神的年代,當時他充滿熱情探求新事物,囫圇吞棗的研讀西方哲學,卻得不到心靈的歸宿感,對於國家、民族、文化的出路也求不到答案。大學畢業的某一天,他到無湖師範的圖書館閒逛,鬼使神差的讓他拿起一本明成祖朱棣集注的《金剛經》,讀到「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一段時,當下痛哭流涕,心裡大受感動,原來所有問題的答案竟在此可以找到。
當時不到二十歲的程恭讓,認為佛教思想的智慧超越中西,是究竟之道,從此找到安身立命之道,決心研讀佛經,走入佛教研究這條路。程恭讓開始準備要考哲學研究所時,曾經寫了一封信給賴永海教授,希望以佛學研究做為自己的課題,賴永海回信說:「歡迎你來」。這封信給了程恭讓無比的信心,以第一名進入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他表示賴永海熱情的接納,是他走向佛學研究很重要的增上緣。
研究現代佛教
社會脈動意義
一九九○年程恭讓考入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攻讀宗教學碩士,師從賴永海教授。一九九三年進入北京大學博士班,師從樓宇烈教授。碩士研究生時期選擇二十世紀佛教為主要研究方向。他表示選擇研究二十世紀、近現代佛教,與現代有相對緊密關係;促使他們思考佛教的昨天、現在與未來,中國現代佛教有哪些問題?它的前途在哪裡?當代中國社會需不需要佛教?佛教要怎麼做?這些與社會、人生密切相關的問題,有很多挑戰。
程恭讓在研究所時,特別對唯識學著力頗深,最後決定以《太虛大師的唯識學研究》為碩士論文。
博士時期則以歐陽竟無為研究重心,歐陽竟無是南京支那內學院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最卓越的學者之一,也是居士佛教的第一人,是唯識學最重要的復興者。
碩博士論文的選題,讓程恭讓關注佛教理論,也期許自己的研究對時代更加有意義。此後,他的研究即以近現代的佛教重要人物和唯識學為研究重心。一九九六年他的博士論文《歐陽竟無佛教思想研究》在北京答辯後,成為北京大學年度優秀博士論文,並獲推薦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二○○○年經過修改後,也在台灣的新文豐出版社出版,獲得不少好評。
(上)
學林菩提路
程恭讓教授
安徽青陽縣人,蕪湖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畢業,南京大學哲學所碩士,北京大學哲學所博士,曾任中學教師三年,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政法學院副院長。
現任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與南京古雞鳴寺梵語佛典研究中心主任,致力於兩岸佛教文化交流與推廣人間佛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