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艷秋教授
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中正大學中文系、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教授,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佛學思想史、魏晉南北朝佛學研究,著有《僧肇思想探究》、《鳩摩羅什般若思想在中國》等書。
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文與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任教政大中文系的涂艷秋教授,為報外婆養育之恩投入佛教研究,師承聖嚴法師,得以一窺佛門榮美,更從法師身上學到接納,欣賞不同宗教。談起與佛光山的互動往來,星雲大師的「我喜歡『給』」震撼她,涂艷秋認為,星雲大師具有改革思想,與時俱進,不僅很有批判力,也是勇於改變的表率。
涂艷秋回憶聖嚴法師時說:「師父是位才德兼備的學問僧,學養紮實,容許學生嘗試、衝撞、跌倒…但會在適當時候助你一把,不怕走錯路。」因為弘法,聖嚴法師半年在台灣,涂艷秋盡可能上山與他討論;另外半年法師在紐約,她將寫好的論文與問題寄到美國。法師的指導很特殊,面對關鍵性問題會不厭其煩地說明;對於應該自學的部分,要求學生必須自己找答案。這個教學法影響涂艷秋一生。
她記得聖嚴法師在輔大開授比較宗教學時,有一次下課時見到古寒松神父,神父說:「妳相不相信妳師父一定會進天堂?」她回答:「不是只有信耶穌的人才能進天堂?」神父回:「上帝哪有這麼小氣!聖嚴法師是一個無暇的人,他不能上天堂,還有誰能上天堂?」回程,她向聖嚴法師稟報,法師說:「神父是一位真正的解脫者,才能超越宗教藩籬,觀念限制。」他們對不同宗教的接納欣賞,烙印在她心上。
維摩行 菩薩行
涂艷秋表示,學術研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南北朝時期《維摩詰經》盛行,很多人將維摩詰居士當作名士,模糊了他「若至博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的慈悲示現,卻將他作為縱欲的代表;故意忽略只有無生法忍菩薩,在發菩提心的前提下,才能出入其間不受染汙;若沒有維摩詰的修行,卻要效法他所行,恐怕會萬劫不復。讀經最怕的,恐怕就是這種曲解經文以適己志的作法。
一九九四年參加「花與佛學國際研討會」,涂艷秋第一次到佛光山,印象最深的是接待她的叢林學院學生,帶她參觀出坡的地方,途經一處房舍儼然、有人談笑。原來是協助佛光山開山的老菩薩以及無依老人的安養處。這是星雲大師為他們打造的「家」(佛光精舍)。
百聞不如一見
次日,星雲大師在大殿開示,她本想在大眾散去後請法,正巧聽到侍者跟大師稟報新年準備為大師作新衣的事,不料大師回答:「把錢留下來給大慈育幼院的小朋友作新衣服、買書包。出家人不必穿新衣,育幼院小朋友需要,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到了學校,被同學笑是沒父母的孩子,沒新衣、沒新鞋。」她沒有再請教任何問題,卻牢牢記住這段對話。日後只要遇到有人批評佛光山,她總要把這段記憶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在她看來,對佛光山的猜想與聽聞,都不如走進去看一看來得真切。
此後,涂艷秋有機會就與佛光山互動,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動。星雲大師決定佛陀紀念館不收門票,開放場域讓更多人接觸佛法,她覺得大師的心量真的不簡單。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具有改革思想,與時俱進,號召佛教不要悲苦淒涼,應該正面帶來快樂,在這個時代不僅很有批判力,也是勇於改變的表率。在這個競爭的時代,星雲大師一句「我喜歡『給』」深深震撼她,不論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處處在「給」,佛光山成為足以安身立命的地方。